其實一直以來,美國就在打壓中國芯片產業,1949年美國就成立了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當時有17個發達國家是成員,針對的是蘇聯和新中國,實行禁運和貿易限制。
後來蘇聯解體,這個「巴統」名存實亡,于是在1996年,美國又拉上33個國家在奧地利的維也納搞了個新的出口管制機制,來代替「巴統」,就是「瓦森納協議」,後來成員國擴充到42個國家。
而這42個國家,基本上都是一些像美國這樣的工業、科技強國,所以一定程度上而言,這42個國家代表的就是國際頂尖的科技水平了,一旦這42個國家對哪個國家實施封鎖,有多嚴峻,想想便知。
而中國不是這個協議的會員國,所以是受到限制的,優先級是D級,僅比朝鮮、伊朗好一點,眾多的先進技術、先進設備是受限制的,包括但不限于芯片產業,比如EUV光刻機等等。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這樣的封鎖之下,中國芯要突破有多困難,但是中國芯片產業硬是在封鎖下,一步一步的走了出來了,2020年中國芯片產能更是超過了美國。
像中芯有了14nm工藝,華為的麒麟芯片更是不輸給蘋果A芯片和高通驍龍芯片,中國的5G技術更是全球領先,電動車技術引領全球……
于是美國在最近幾年,變本加厲,對中國芯片產業進行了新一輪的制裁加封鎖,范圍更是擴大了。
不過從2022年的情況來看,中國芯片產業雖然受了影響,但基本面還在,市場還在,根本就沒有倒下,但美國的芯片企業,卻「流血」嚴重,如果從資本市場來看,已經跌沒了14萬億之巨。
從2022年1月份開始計算,截止至2023年一月底,美國的芯片巨頭,不包括蘋果,像intel、美光、高通、博通、應用材料、AMD、Nvidia等巨頭,很多在資本市場遭腰斬,這些企業合計損失了至少2萬億美元,折算成人民幣,至少是14萬億元了。很多企業在2023年更是大規模裁員,因為業績慘淡,不得不裁員應對。
花旗集團等機構的等分析師們表示,長期來看,(美國出口新規)會間接影響到全球半導體制造商的發展機會,美國最新限制措施對全球半導體產業來說是一個「壞消息」。
可能很多人會說,這其實是市場原因造成的,就算不打壓,因為市場需求不振,估計也受影響,不能牽強的認為,跌沒了14萬億,就是打壓造成的。
但是大家都清楚,過去的幾十年,產業之所以呈現出如今的繁榮景象,正是依賴于全球化市場以及全球化合作創新,這也是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如今這個全球一體化被美國人為的切斷,必然會造成芯片產業的發展受到巨大的影響,這才是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