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制裁變成「自裁」,中芯國際扔出「王炸」,斷供的「報應」來了?

白昼之梦 2023/03/07

美國不斷突破底線,一次又一次修改芯片規則,將眾多外企列入「制裁」目標。而且每一次的行動理由都是為了「安全」,其實美國不過是擔心競爭落入下風,所以才采用這些非常規手段。

不過美國的制裁變「自裁」,中芯國際扔出「王炸」,難道斷供的「報應」來了?中芯國際做了哪些布局呢?

對于芯片制造業,美國有了更多的關注,試圖將全球芯片資源集中到美國本土,用巨額補貼吸引台積電等外企赴美建廠。

如果只是這些倒也沒什麼,美國若能安安穩穩搞芯片本土化還能促進產業進步。可是美國的做法對全球半導體是不利的,因為美國不斷修改規則,不允許對手隨意獲得高端先進技術支持。

就連到美國建廠的企業,只要拿到美國的補貼,十年內就不能在大陸投資先進半導體。殊不知這只會促使中國加快芯片自給自足,就像比爾蓋茨在接受英國媒體采訪時表示: 「美國永遠無法阻止中國擁有自己的強大芯片。」

而中芯國際作為大陸最先進的芯片制造商,正不斷提高芯片產能布局,加大國產芯片自給率 。在美國實施諸多「制裁」的背景下,中芯國際放出「王炸」,展開了兩項布局。

第一項:加大中國市場布局,擴產28nm芯片產能。

中芯國際去年的營收為72億美元,同比增長34%。按應用來劃分的話,智慧型手機營收占比27%,是最大的銷售額來源。其次是消費電子,占比營收為23%,其余的智能家居和其它應用占比分別為14%和36%。

如果按地區來劃分的話,中國市場的營收占比高達74%,美國21%,歐亞5%。從這些營收表現來看,中芯國際在國內影響力非常大,主場優勢顯而易見。

對此,中芯國際正加大中國市場布局,在上海、天津、深圳、北京擴產28nm芯片產能。

這些工廠各有不同的進程,上海的工廠完成了主體結構封頂,天津的工廠正在破土動工,深圳的工廠進入投產階段,北京的工廠還在等待設備交付,若順利拿到半導體設備,后續的投產工作就能水到渠成了。

中芯國際現有的工廠是提高國產芯片自給率的關鍵,國內定下了70%的芯片自給率目標,中芯國際仍需努力提產。

第二項:逆勢而上,提高資本開支力度,不打價格戰。

2022年,全球半導體行業遭遇需求下行,經濟不景氣。台積電,三星等巨頭紛紛降低資本開支,想辦法節約成本。而中芯國際逆勢而上,提高資本開支力度,將2022年的資本開支從320.5億元提高到456.0億元,增長幅度為42.28%。

這樣的資本開支力度不可小覷,不論是采購半導體設備,還是開展研發項目,都能得到一定的資本保障。

對于2023年的資本開支計劃,中芯國際選擇和2021年持平。為了提高競爭優勢,台積電,三星打算開啟價格戰,降低成熟制程的代工報價。

如果這兩大巨頭把價格調得過低,可能會讓芯片代工市場價格暴跌,被迫讓其它巨頭們參與其中,否則失去價格優勢便很難爭取訂單了。不過中芯國際不打價格戰,會維持當前定價。

若中芯國際跟隨台積電,三星打價格戰,將來提高價格就不容易了。與其爭取一時的訂單紅利,不如做長期的商業布局。這是中芯國際一個出色的策略,知道自己的優勢所在,明白怎樣的選擇是適合自己的,不盲目跟風,走自己的路。

中芯國際扔出「王炸」,加大中國市場布局,提高資本開支力度,這些舉動有望讓中芯國際在2023年維持營收增長趨勢。

2022年芯片需求下滑都挺過來了,而且交出了亮眼的財報成績單。更別說2023年疫情放開,國內經濟開始恢復,各行各業重回正軌,對芯片的需求更多了。

再看美國芯片企業,英特爾、高通、英偉達、AMD等無一例外出現財報暴雷,紛紛陷入了裁員泥潭,難以自拔。這或許就是斷供的「報應」,美企不能自由出貨芯片,在大好的市場面前被美國自縛手腳,結果只能是制裁變成「自裁」,留下一地雞毛。

同意的請點贊,歡迎轉發,留言和分享。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