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積電停止華為麒麟芯片代工服務,并跟隨老美加入對華為的限制隊伍后。中芯國際就成了中國芯跨進高端行列的唯一希望,因為中芯國際是大陸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的芯片代工企業,在全球排名第五!
事實上,中芯國際在技術上已經掌握了7nm制程技術,在2018年就全資向ASML購買一台EUV光刻機,準備宣布跨入高端領域,但由于老美從中阻擾,至今也沒有到貨。要知道,制造7nm及以下的先進工藝芯片,沒有EUV光刻機就無法進行生產,對此,中芯國際也是極其無奈。這一度讓中芯國際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迷茫之至。
然而,吳漢明院士的一席話為中芯國際指明了方向,吳漢明院士表示:當下中國半導體芯片的發展,不應該追隨先進技術的突破,而是應該致力于成熟市場的發展,打好基礎,待到技術成熟后再向高端市場發起沖擊!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擺脫對西方進口芯片的依賴,國家制定了五年70%自給率的目標。在吳漢明院士的呼吁和國家政策的傾斜下,中芯國際開始回頭對28nm成熟工藝進行布局,挑起了國產芯片崛起的重擔。
要知道,中芯國際一直都是在成熟市場深耕,不管是技術工藝還是產能和良品率都已經達到「爐火純青」,且背靠大陸市場,有著絕對的優勢,于是中芯國際開始瘋狂擴大28nm等成熟工藝的產能了。
先后投資1700億在北京、天津、深圳、上海建立4座28nm晶圓廠,建成投產后產能將實現翻倍。值得一提的是,進入2022年后全球芯片市場就開始進入下行周期,台積電等巨頭開始縮減開支。中芯國際的大手筆擴產計劃,在業界看來就是「豪賭」,賭對了前途一片光明,賭錯了就是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不過,就目前國內市場對芯片的需求來看,中芯國際「賭對了」。因為成熟芯片依舊是市場的主流需求,在航天航空、智能家居、新能源等諸多行業,成熟芯片依然是緊缺。
據公開數據顯示,中芯國際2022年營收超70億美元,實現了連續兩年增長,且漲幅超30%,創歷史新高。另外,我國對進口芯片數量的砍單不斷增加,僅2022年就超970億顆,2023年前兩個月進口芯片數量同比下降26.5%,這些空出的份額全部又國產替代,這其中就有中芯國際很大的功勞。
值得注意的是,前段時間,國資委正式宣布加大對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半導體關鍵領域的投入,這對中芯國際來說絕對是重磅好消息,有了國資委的支持,可以預知中芯國際未來一片光明。
然而,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在這個關鍵時期,有媒體透露中芯國際因為采購設備投入巨大以及龐大的維修折舊費用,要停止28nm工藝的擴產計劃。
不可否認,芯片制造行業確實是「燒錢」的行業,人工、設備、原材料等都是一筆巨大的支出。更何況,芯片制造的設備折舊周期很短,5-7年就要更新。代工「一哥」台積電每年在設備折舊上就要花費上千億新台幣。
中芯國際在2019年折舊支出就高達14億,如果新建的4座晶圓廠投入使用,折舊費用將會更加恐怖,這還不考慮前期采購設備之類的支出。想要保證良品率和產能,就必須定期對相關設備進行維護或更換,加上芯片盈利周期比較長,中芯國際未來將會面臨巨大的壓力。因此,停止擴產計劃也是可能的。所以才有外媒認為,在龐大的支出面前,中國芯很難突破,中芯國際的擴產布局也將隨著塵埃落定!
不過,對于停止擴產計劃的傳言,中芯國際第一時間做出了回應。表示,擴產計劃是中芯國際長期的規劃,不會終止當前的擴產計劃,并且會一直進行下去。這意味著,中芯國際已經明確表態了,會一直肩負國產芯片崛起的重任,繼續前行。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我國科學院的重組以及對半導體的政策傾斜,未來會大幅減少對美芯等進口芯片的依賴,也會更傾向于國產芯片的采用。中芯國際擴大產能也會帶來豐厚的回報,相比之下,現在的投入都是值得的。
更何況,台積電「棄中從美」的行為,已經被貼上「不可靠」的標簽,盡管台積電現在回頭布局成熟芯片,對南京的28nm工廠進行擴產,但相比之下,國內芯片廠商更愿意選擇牢靠的中芯國際。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中芯國際想要占據成熟市場,就要忍受前期的「煎熬」。盡管,在高端領域,我們依然被「卡脖子」,但隨著在成熟市場的不斷發展,中國芯未來會成為成熟市場的主導。隨著科研機構和相關企業加大對光刻設備等關鍵領域的投入,攻克技術壁壘也只是時間問題。一旦突破技術封鎖,中芯國際勢必會以堅實的成熟市場為支撐,向高端市場發起猛烈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