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
作為台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可以說是兼具智慧和毅力的存在,否則也不可能在僅僅三十六年時間里就從零開始帶領台積電成為全球頂級的半導體企業,其市值更是一度超過750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八亞洲第一的科技企業。
獨具前瞻性的眼光也是張忠謀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在美國開始推動芯片等高科技產業回歸之時,張忠謀曾經直言「美國半導體本土制造不可能成功」,這是他在2021年參加玉山科技協會20周年晚宴上發表的《經營人的學習與成長》演講中的內容。
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
在這場演講中,張忠謀從供應鏈、人才培養機制、成本三方面進行了分析。認為目前在美國進行芯片制造并不是一個可行的商業決策,強行推動在當地進行芯片制造很難獲得成功。
520億美元補貼
其實美國也知道自己想在芯片領域有所作為那麼就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于是價值520億美元的芯片補貼也應運而生。520億美元其實只是直接補貼的內容,同時通過芯片法案的推出,美國試圖撬動萬億資本進入半導體產業,從而實現美國芯片制造的再次復興。
台積電亞利桑那工廠
在巨額補貼的吸引之下,台積電和張忠謀也不得不動心,最終選擇赴亞利桑那州建立芯片制造工廠,第一期工程是生產4nm芯片,第二期工程將生產更為先進的3nm芯片,兩期工程合計投資額將達到400億美元,這也是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外部投資。同時台積電實際上也背負了極大的成本壓力,一旦失敗將可能導致台積電全球布局的崩盤。
芯片補貼出現波折
但是如今事情似乎向著不利于台積電和張忠謀的方向發展,由于申請補貼的企業過多,因此如何發放,發放的比例也引起了爭議。目前美芯片產業協會正在爭取僅向美企發放補貼,這無疑是台積電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同時芯片法案還要求所有獲得補貼的企業,十年之內不準向大陸進行芯片產業的投資,這無疑是一個二選一的難題,這也將使得台積電不得不高度依賴于單一的美國市場,增加了潛在的風險。
台積電為亞利桑那工廠投入400億美元
這種突然變卦的行為也使得台積電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巨額投資已經砸下去,但是卻無法按期得到補貼,這也使得台積電的運營壓力正變得越來越大。同時建筑成本高昂,人才儲備嚴重不足等弊端也開始顯現,如今的張忠謀可以說是焦頭爛額。
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拋售台積電
更雪上加霜的則是被稱為「股神」、提出價值投資的巴菲特在這樣關鍵的時點上選擇拋售大部分持有的台積電股份(Berkshire Hathaway Sheds Most of Its Stake in Chip Maker TSMC),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以價值來看,目前的台積電已經陷入了風險之中,不再具有投資的意義。
除了巴菲特之外,包括摩根大通、貝萊德等資本也紛紛拋售台積電的股份,這也導致了連鎖反應,幾乎所有資本機構都不再看好台積電的發展,台積電也陷入了融資的困境之中,在芯片補貼遲遲無望,建廠成本超過400億的大背景下也讓張忠謀陷入了圈套。
CSET要求台積電分享技術和人才
更讓張忠謀和台積電不寒而栗的,則是美方對于台積電技術的覬覦。美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SET)以解決全球高端芯片產量不足提出了一個方案:由台積電派出專家并分享技術來幫助英特爾提高芯片技術水平(Sending TSMC‘s talents and experts to Intel),以此來增加高端芯片的產量,從而推動全球科技的發展。
這其實也打在了台積電的七寸之上,要知道台積電之所以能夠取得全球領先,最為重要的就是其掌握的技術和人才,如今這兩者卻面臨流失和交出的風險,這或許將成為台積電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但是如今已經投資超過400億美元的台積電可以說是騎虎難下,正所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張忠謀沒想到芯片補貼只是一個圈套,真正想要做的是將台積電徹底掏空。但已經進入先進的張忠謀,又能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