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華為悄無聲息地登頂5G領域專利排行榜,老美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丟失通訊行業話語權。由于5G不僅蘊含著萬億級的利潤,更是在未來信息技術競賽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如此,老美開始對華為頻頻出手,從抓人、實體清單,到修改芯片規則,一系列張牙舞爪的操作,旨在阻撓華為在5G領域前進的腳步,更希望通過慣用的伎倆將華為消滅在襁褓之中。
值得國人驕傲的是,華為并沒有繳納罰款、擺爛,更沒有投降,反而吹響了反攻的號角,通過各種方式打造去美化供應鏈。而在華為的新年致辭中,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均也坦然表示:華為已經轉危為安,ICT業務正在穩步提升。
就在最近,日經新聞報道,日本一家專業拆解機構對華為5G基站設備拆解后有個驚人發現:華為5G基站設備所包含的美國零部件已經低于1%,幾乎已經不包含美任何技術了。值得注意的是,其實這家日本公司早在2020年就對華為5G設備進行過拆解,但是華為設備包含的美零部件占比高達27%。
如今不僅美國零部件占比僅有1%,而且國產零部件占比已經來到了55%,并且許多核心零部件、芯片等都來自海思半導體。 所以外媒也非常疑惑「海思芯片從哪里來的」?
外界的猜疑無外乎兩種,一種是前期的庫存,另一種是自主研發、大陸晶圓廠代工。然而這兩種猜疑,許多人更青睞于后者,為什麼呢?
首先,根據第三方調研機構Counterpoint公布的手機SOC出貨量數據顯示,華為在2022年第二季度的占比僅為0.4%,2022年第三季度的出貨占比為0%,自從台積電與華為終止合作后,三年多的時間里,華為海思麒麟基本已用完。
電信業務亦是如此,經歷過莫須有的「安全風波」之后,全球各地運營商認識到了華為在網絡安全領域的安全等級,這兩年許多又重新向華為拋出了橄欖枝,比如肥得流油的沙特,歐洲的德國,東南亞的越南、印尼等國家。正是如此,2022年上半年華為以絕對領先的優勢成為全球電信設備出貨量最多的企業,并且業務還處于穩步增長階段。
如果使用的是庫存芯片,常規來講銷量會日益下降,運營商也會擔心華為庫存緊張影響售后,但現實卻截然相反。不難發現海思半導體并沒有倒下,仍然在為華為提供芯片。
其次,與手機芯片不同,基站設備,尤其是一些小基站設備對芯片的制造工藝要求并不高,不管是FPGA、DFE,交換芯片,DDR4芯片等,主要使用10-28nm制造工藝,許多芯片其實還用不到28nm,而我國早已實現了對28nm等成熟工藝的自主、可控,并且中芯國際還實現了14nm芯片的量產,所以華為采用海思自主研發的核心零部件,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當中西科技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打響之后,任正非一開始就表示「華為不愿意成為其中的籌碼,堅信華為是怎麼都打不死的!」因為華為一直秉承著「居安思危、求真務實」的精神應對疾風驟雨般的外界環境,只要產品能做到極致,服務、性價比做到極致,不會沒有人買。
如今,美芯片等核心零部件在華為電信設備中的占比已經跌落到了1%,外加上電子消費產品下行,美本土接連出現芯片巨頭裁員、取消年終獎等削減成本的操作。而老美到頭來不僅封鎖華為失敗,還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甚至還讓華為宣布「轉危為安并將高質量地活下去」!
針對此事,一些海外媒體也發出感慨:美國「科技燈塔」已經不亮了,東方大國已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