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中企砍單引發「胡蝶效應」,美企損失慘重,外媒:已成定局

過人君 2022/09/02

隨著科技的發展,芯片的地位越來越高,已成為當今時代發展的基石,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已超過4萬億。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產品消費市場,我國的芯片市場規模達到了2.4萬億。

然而,讓國人痛心的是,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國產芯片的自給率非常低,中企發展所需的芯片主要依賴進口。據相關數據顯示, 我國近幾年的年進口芯片規模均超過了3500億美元。

龐大的芯片缺口,養活了高通等多家外企,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隨著中企的不斷崛起,老美開始坐立不安,不斷動用非商業手段限制華為等中企的發展,限制美企與中企在芯片領域進行深入交流,企圖遏制我國的崛起。

我國芯片行業的整體水平雖然與西方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我們絕不會因為以老美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的芯片封鎖而停止前進的腳步,在國家的支持下,中企與中國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 國產芯片取得了巨大突破

據媒體近期的報道顯示,今年3--6這四個月, 我國進口芯片的數量就減少了240億顆,平均每月減少了60億顆芯片的進口。

中企大幅度砍單進口芯片,引發了「胡蝶效應」,芯片價格市場遭遇雪崩。據央視報道的信息顯示, 部分芯片的價格已從200元降至20元,跌幅高達90%。

芯片價格的「雪崩」,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多家美媒紛紛發文表示: 在老美的鞭策下,「中國芯」的崛起已成定局,避免美企遭受更大的損失,白宮應該糾正自己愚蠢的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高通等多家美半導體企業開始向中企示好,希望加強雙方之間的合作。美企之所以會放下架子向下游的中企示好,主要還是想讓中企幫其消化庫存,畢竟部分美企的芯片庫存已超過7個月,如果不能及時消化,這些芯片就會「過期」,美企的經濟損失也就會越大。

美芯之所以會被「砍單」,一方面是因為價格太貴,高到讓中企和消費者無法承受,一方面是因為國產芯片的產能不斷提升。

據多家市場調研機構公布的數據顯示, 國產芯片的月產能已超過30億顆,雖然在制程工藝方面與西方的高端芯片存在著代差,但已經可以滿足國內物聯網、新能源等行業的發展。

除此之外,14nm純國產芯片將在明年實現大規模量產,屆時,中企對進口芯片的依賴將會進一步降低,中企與美企的黏性也會更弱。

國產芯片的崛起,再一次驗證了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的話是對的, 美國不要試圖掌控世界半導體產業鏈,美國不具備這個實力。現在想來, 老美籌備「芯片四方聯盟」、簽署《芯片法案》,企圖將我國排除在世界半導體產業鏈之外的做法,是多麼地可笑!

寫在最后

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 各國企業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密切,分工也越來越清晰,誰也離不開誰,尤其是在半導體領域,僅憑一家或幾家企業的力量,很難造出高端芯片,這也是老美打出「芯片封鎖」這張牌遏制中企發展的主要原因。但老美不會想到的是, 中國人富有極強的創造力,只要不是神造的,中國科學家都可以解決

封鎖吧,封鎖個七年八年,我們什麼都會有了!待中國芯趕超美芯的時候,我們一定會頒給老美此時決策者一個一噸重的大勛章,相信這個時刻我們不會等得太久!你覺得呢?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