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芯片不能被自由出貨后,全球就迎來了缺芯的大爆發,芯片供應幾乎全面失衡。在這個半導體大環境之下,全球很多企業都開始陸續擴產,并且加快了自研發芯片的步伐。尤其是國內半導體最為的明顯,而這被外界人士稱為「去美化」行動。當然,有去美化心思的不僅僅只有我們,其余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歐盟。
歐盟曾通過了一項超3000億元的芯片補貼法案,而針對這一項法案歐盟公開表態,將用于現有的研究、開發和創新,以確保先進半導體的部署,將全球的芯片生產份額從如今的不足10%提升到20%。當然,這些不重要, 重要的是歐盟市場內部還公開強調這是為了減少歐盟在半導體方面對美國芯片以及技術的依賴。顯然,歐盟也踏上了一條「去美化」的道路。
但從歐盟近日所表達的態度來說,當初歐盟壓根就沒有必要通過這一項法案。在美拉攏各個盟友進入到限制陣營的時候,歐盟宣稱會緊跟美半導體的步伐。 那麼這是否可以說明在去美化這一條路上歐盟已經出爾反爾了?畢竟一旦加入到這個陣營,歐盟本身的芯片發展就或將受到影響,而且一旦和美限制掛鉤想要短時間的分離出去也不太可能。所以,小編猜測歐盟暫停了去美化的計劃。
而個人覺得,歐盟這投進去的3000億也或將打水漂。首先,ASML就曾說過歐盟砸這一點錢進去是不夠的,也達不到歐盟芯片的目的。其次,現在加入到美限制過程中,原本就不充足的資金局面下所能達成的目的將更難以實現,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原本就已經有建立在美國芯片技術上的產業鏈,脫離美技術相當于是重復這一個過程,現在又還是和美技術脫不開關系,就不得不讓人質疑歐盟是不是早就打算拿這3000多億來白費。
而對此,外媒也表示:歐盟和美技術的「博弈」基本失敗。
從現如今的局面來說,也就像剛剛小編分析的一樣短時間內脫離美技術不太可能,長期這樣下去要想去美化簡直是異想天開。誠然這樣說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基于小編而言還是更傾向于反方向的言論, 首先,歐洲地區有一個不可忽略的產業,那就是汽車產業。由于芯片危機之后歐盟開始重視這一點,希望自己在芯片產業中掌握一個主導權。而汽車產業本身就是歐洲地區歷史上的支柱,只要這一個基礎維持的好,那麼歐盟始終都要提升芯片話語權的。
其次,雖然歐盟現在在全球半導體內話語權不夠高,并且市場占比也相對較少,但他們并不是沒有優勢,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再加上歐洲很多國家都有市場不可缺的實力,如ARM以及ASML等等。與此同時,還有不少的美企業在宣布去到歐盟各地區建立工廠,甚至台積電也有同樣計劃。同步推進之下,歐盟不一定就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
因此,從長遠來看歐盟的芯片博弈還只是一個開始,現在論失敗未免言之過早。 對此,你們怎麼看待這個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