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為被斷供之后 ,國內市場就開始聚焦重資產的芯片制造領域。任正非曾說過,國內不缺頂尖的芯片設計廠商,只是由于缺少EUV光刻機等核心設備材料,無法制造。
正所謂「一代裝備、一代芯片」,在很多人看來,只要國內市場能補齊設備方面的短板,就相當于突破了美芯的封鎖。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芯片產業極其龐大,制造只是上千環節其中的一項。國產半導體起步較晚,再加上早年「買辦」觀念盛行,短板不止是制造,還有位于芯片最上游產業鏈的架構。
要知道,架構體系是芯片研發設計啟動的關鍵,在過去幾十年里,英特爾X86和ARM的ARM架構分別壟斷了PC領域和手機市場,像華為、中芯國際這些國內芯片廠商,采用的幾乎都是這兩家外企的架構技術。
然而,隨著老美不斷極限施壓,中國芯片企業如今已很難再獲取最新的架構技術授權。而且,期間英偉達、高通等美企還不止一次的試圖收購ARM這家英國芯片廠商。一旦這兩款主流架構體系均被老美掌握,國產芯片將會遭遇更大的阻力。
在這種情況下,倪光南老院士多次發出呼吁,希望國內企業能適當聚焦開源的RISC-V架構,為國產芯片提供新機遇。
作為架構市場的「后起之秀」,RISC-V雖然生態體系遠不及ARM成熟,但也并不是沒有優勢,尤其是低成本、低功耗、開源開放、簡潔等特性,更比ARM架構符合芯片產業的發展趨勢。
正因如此,國內市場近些年開始不斷加大對RISC-V架構的投資布局,中科院、華為、阿里巴巴等頂尖機構企業,也紛紛加入了RISC-V賽道。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該架構的生態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巴巴旗下平頭哥半導體近些年基于RISC-V架構體系,不僅接連研發了玄鐵910、含光800等領先業內的處理器,而且還打造了全球首個高性能平台「無劍600」。
截至目前,在RISV-V架構的19個高級會員中,有12家企業都來自中國市場。由此不難看出,中國科技企業在RISC-V架構領域已占得先機。
在外界看,這款架構未來完全有機會成長為比肩X86和ARM的全球第三款主流架構體系,英特爾、谷歌等美企的加入就是最好的證明。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市場采用RISC-V架構的處理器已經超過了100億顆!增幅達到了近50%,潛力巨大。
更讓人感到振奮的是,由中企為牽頭的RISC-V生態大會近期正式召開。行業預測,按照這個趨勢,到2025年RISC-V處理器的出貨量有望突破800億顆。很顯然,中國芯開始「爆發」的重要轉折點出現了!
當然,我們不提倡盲目的吹捧或唱衰。在蘋果等美企的帶動下,ARM架構依然很強大,RISC-V暫時仍不具備挑戰前者行業地位的實力。
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正如倪光南老院士所說,國內企業只要沿著RISC-V體系穩步發展,制定統一的上下游生態標準,假以時日,就一定會有越來越的芯片廠商主動擁抱該架構,國產芯片也將徹底突破封鎖,迎來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