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行業發展這麼多年,已經是全球產業鏈,美國芯片設計有優勢,日本設備和材料有優勢,韓國存儲芯片有優勢,台灣芯片制造有優勢,大陸提供全球最大市場。
然而,美方非要打破這個平衡,對我們實施芯片限制。那就只有自主突破,逐步解決各個難題。近日,芯片架構巨頭下場造芯,市場或將出現反轉,中國芯的機會來了!
半導體產業鏈非常復雜,簡單來說包括上游產業基礎、中游芯片制造、下游市場應用三個環節。美方進行芯片限制,主要就是因為上游環節有優勢,中游要依賴于上游。
上游環節包括IP架構、EDA軟件、設備和材料等,中游環節大體包括設計、制造、封測三個方面,其中設計離不開IP架構、EDA軟件,制造和封測離不開設備和材料。
下游環節主要就是芯片的應用,比如我們的大陸半導體市場,進行芯片的加工和銷售。
想要實現芯片自主,重點就是要突破上游和中游兩個環節。我們雖然芯片方面整體相對落后,但好在是各個環節都努力前進。中游進展還比較快,差距最大的還是上游。
封測方面是國產化程度最大的,涌現了封測三巨頭長電科技、通富微電、華天科技,沖進全球前十。制造方面,中芯國際、華虹集團、晶合集成也進入了全球代工前十。
設計方面,華為海思的芯片設計水平率先達到全球領先水平,紫光展銳等也都不錯。
上游環節很多方面也取得了進步,但跟國外水平相比差距還很大。比如,中芯國際想發展先進制造,但ASML的EUV光刻機限制出貨,上海微電子最高才能做到90nm。
EDA軟件方面,近日華為宣布突破了14nm以下國產化,但以下制程還需繼續努力。
最根本的就是IP架構,這是芯片設計的基礎,比EDA軟件還重要。然而,目前全球兩種主流架構都掌握在外企手中,用于PC和伺服器等的X86架構屬于美企英特爾。
另一種主流架構是ARM,由英國ARM公司推出。這個架構就命運多舛了。本來是英國芯片行業一大優勢,因為ARM的中立授權模式,迅速占領了全球移動芯片市場。
目前,全球超過95%的移動芯片都采用了ARM架構,比如蘋果、華為、三星、高通、聯發科等。但即使如此,因為當初ARM的授權費用不高,所以營收才十幾億美元。
所以ARM被賣給了日本軟銀,後來又想400億美元賣給英偉達,但最后以失敗告終。
然而,軟銀的孫正義又計劃推進ARM上市,為了提高ARM的估值,就開始想法提高它的營收能力。前段時間,ARM就想改變原來的授權模式,以此來獲得更大收益。
就是不想僅限于從芯片設計商收取授權費,還想從手機終端按比例收取一定的費用。
近日,英媒《金融時報》傳出消息,ARM已經決定親自下場造芯,就是自己進行芯片設計,直接交給台積電、三星等制造芯片,以尋求新客戶,爭取更大的利潤來源。
ARM此舉引發了芯片行業擔憂,因為它利用自己的架構,自然能夠設計出足夠好的芯片,這將和授權的高通、聯發科、三星等客戶產生競爭,直接和客戶成為競爭對手。
這樣的話,市場或將出現反轉,導致一些ARM客戶放棄ARM,轉向潛力巨大、增長迅速的RISC-V架構。RISC-V架構在阿里、華為等推進下,中企已基本實現主導。
如今,ARM的兩個動作都可能把客戶直接推走,那麼就會有更多客戶選擇RISC-V。
ARM入局造芯,就跟當初的三星一樣,之前蘋果手機的芯片都由三星代工,但三星同時有手機業務,還有自己的芯片,這讓蘋果非常擔憂,于是後來轉到台積電代工。
ARM如果大舉造芯,自然會被客戶拋棄,而免費且功能強的RISC-V就成了首選,其實英特爾、高通等早已布局,ARM只會讓他們加大力度,這樣RISC-V發展更快。
ARM下場造芯,可能會給中國芯帶來機會。對此有外媒表示:中國芯的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