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這幾年,老美利用芯片技術優勢,對中國科技產業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并且是多輪進攻,完全沒有給中企任何喘息的機會。不可否認,中國芯片技術落后,和西方國家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是中國企業不注重「自主研發」所帶來的「禍根」,現在就是惡果自嘗。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老美對「中國芯」的打壓,也算是一種鞭策或刺激,能夠讓中企徹底醒悟,有危機意識。在科技領域,沒有危機意識是相當可怕的,而老美的打壓,則很好的刺激了中企,且開始重視科研,這是一個好的信號。
從2020年開始,陸續有更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聚焦半導體,在國家的補貼、呼吁等多重政策刺激下,中國半導體產業迎來了全面爆發期,數以萬計的企業涌入半導體領域,開始加入芯片自研的隊伍中。
不得不承認,在過去2年多時間里,國產芯片的進步是有的,也是看得見的,中芯國際、華為、紫光展銳、上海微電子等企業開始扛大旗,國產芯片的自給率也有了一定提升,似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在這個重要的階段,網上卻傳來了不少「嗨」過頭的聲音,不少網友用「超車」、「反擊」等字眼來形容國產芯片,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兩個消息傳來,「中國芯」的遮羞布被扯爛。
消息一,2022年共計有5746家芯片企業注銷,全面退出芯片產業。
消息二,紀檢委發布重要公告,紫光展銳原董事長趙偉國被審查起訴。
從這兩個消息就能看到,「中國芯」所謂的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只是假象。很多企業涌入半導體企業,只是為了獲得高額補貼,或享受免稅政策罷了,但當這些紅利條件消失或減弱后,就會迎來「注銷潮」,部分企業就會選擇離場。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弘芯事件,只是沒想到,紫光展銳也「翻車」了。
趙偉國在擔任紫光展銳董事長時,曾被稱之為「芯片狂人」,他5年時間,耗資20億,一共收購了16家芯片企業,并且還喊話,要將台積電購入麾下。明顯地,趙偉國的思想還沒有轉變過來,「買買買」的方式并沒有給紫光展銳帶來太多的技術優勢,反而有點「拖后腿」了。
而現在回頭來看,從紀檢委發布的公告內容就能找到趙偉國堅持「造不如買」的原因了,兩個字,牟利,這是令人失望的。在追求利益之外,中國企業還是要有更高的追求,以及更大的責任感。作為國內半導體企業的巨頭,理應扛起更多的社會責任,但沒想到,趙偉國卻走上了「歪路」。
說實在的,「中國芯」的發展困難重重,不是一家企業的努力就能改變現狀的。國內科技企業需要眾志成城,齊心協力。俗話說的好,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作為中企,要更有擔當,學好不學壞,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