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清華大學公開表示和日本東京大學合作,在中國「天宮」空間站進行合作,合作的項目是研究火箭的發動機。
此事引發了很多的爭議,其中爭議最多的是,清華大學這個合作舉動顯然是接下了一個「爛攤子」。
因為,據消息顯示日本東京大學之所以愿意和清華大學進行相關的合作,原因是因為日本火箭屢次發射失敗,他們急需找到一個航天技術上的突破口,而和清華大學合作可以共享很多的資料,讓他們在技術上更上一層樓。
顯然在這種背景下, 他們技術上和我們不相匹配,與這樣的角色合作,就如當初華為在面對諾基亞出售鼎橋股份,給自己找了一個毫不匹配的合作對象之下,華為堅決表態不同意一個道理。
最關鍵的是,他們還在死守他們根本就拿不出手的技術。早在去年的9月份,他們就出爐了相關的規定,禁止個人和機構接待任何我們前往日本訪問交流的航天專家以及學生,理由擺出來很正當,也就是防止他們的核心技術泄露。這一來二去,可想而知這場合作,我們很吃虧。這也是為什麼此次合作事件下,清華大學會備受爭議。
實際上,清華大學備受爭議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此前,由于老美的層層限制下,我們也進行了反制裁的措施,比如說光伏硅片制備技術上擬定將納入到限制技術名單中。 在這個時候,清華教授卻發聲,應該撤銷這樣的舉動,因為其認為這會導致外企開啟替代化的模式,讓我們損失不少的市場。誠然說的有一定道理,然而在那個時機反制裁是我們的籌碼,把自己的籌碼拱手讓人不該是一個公眾人物應該提出的言論。
再比如說,在人才流失上,清華大學就獲得了一個「留美預備班」的稱號。據有關機構統計的數據顯示,在清華每年本科畢業生有2500人,其中有將近1700人會選擇繼續去國外深造, 而絕大部分都會在最后選擇留在國外,這個比例最高的時候一度高達95%。可以說,作為一個高等學府,用著好的資源培養出拔尖的人才,卻難以留下人才是一個讓人很痛心的事情。
在這樣的背景下,清華大學又鬧出如今這一場事,自然讓更多的人心中難以平衡。而大概是爭議的聲音太多,清華大學官方也做出了回應——「科學無國界,兩方的合作是為了科學的發展。」
說實話,個人到現在真的很難去界定「科學無國界」這樣的言論了, 過去的歷史告訴我們,在任何科技領域上,閉門造車不是一個好的出路,開啟多方的合作,是有可能讓我們的技術更上一層樓。然而,清華大學用這番言論并不能完全的說服大眾,畢竟,日本東京大學之所以開展合作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技術上受阻。而合作的本身,是雙方皆大歡喜,而不是用我們的技術和資料的共享,去幫助他們突破技術的難點。簡單的來說,如果對方有值得我們學習和共享的技術,那麼這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而不是要我們去「扶貧」。
而且說句不好聽的,在此事爆出來之后,日本的民眾反而是認為他們才應該擔憂技術上的泄露,搞得這一場合作還是他們吃虧。 既然,一開始的合作都擺在了這種不信任的基礎之下,他們要死守自己的技術,又何苦找上我們來協助他們技術的突破呢?總之,要雙方展開合作,至少要基于誠心在技術上共享的前提,如果不是,那麼我們很有可能上演「農夫與蛇」之間的故事。
最后,歡迎大家留言點評此次事件的看法,你們認為雙方能展開這一場合作嗎?在合作之下,雙方的利弊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