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日本舉國之力支持尼康、東芝等半導體企業發展,建立技術聯盟。甚至新買了台光刻機專門用來讓尼康拆解研制國產。
1978,韓國一邊挖著日本東芝的墻角,一邊以舉國之力支持三星發展,挽救DRAM以及面板的巨額虧損。
2023,中國國資委正式宣布,將全力支持中芯國際等企業發展中國芯片。
而在海峽對岸,台積電空有全球晶圓片代工霸主之名,其背后卻沒有一個偉大國家的支持。
中芯國際作為全球芯片代工的「二等兵」,則遠遜于台積電。所擁有的只是一個龐大的中國內部市場。
但5年以后,兩家企業的經歷卻是峰回路轉。其間泰阿倒持,令人唏噓。
01.弱小的中芯國際與強大的台積電
作為大陸市場最先進的晶圓制造商,中芯國際現階段能夠提供0.35微米到14nm多種技術節點、不同工藝平台晶國代工服務。
而全球晶圓代工霸主台積電卻已實現3nm芯片的量產,靠著高端芯片支撐起自身90%的盈利。
中芯也曾有過追逐台積電的夢想,而美國的強勢制裁卻如疾風驟雨般襲來。
在2018年以后,中芯在國際上已經很難獲得EUV級別的光刻機,無法再打破懸于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芯片先進制程。
在接受這一切后,中芯國際所選擇的道路卻是台積電永遠瞧不上的荊棘小道:中低端市場,成熟工藝芯片。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嘲笑到:成熟工藝的芯片產能早已過剩。
作為世界頂級的晶圓代工廠,台積電似乎有這個底氣說這句話。畢竟他們每年的晶圓代工都是供不應求,以至于可以隨意無視華為的市場。
但是,台積電笑中芯國際不懂芯片,中芯國際則笑台積電不懂美國。
美國人,來了。
02. 中美「芯戰」下的中芯國際
選擇成熟芯片不是中芯國際的「最優解」,卻已是中芯在中美「芯戰」下所能做出的最正確的抉擇。
中芯看到了在美國制裁下,中國幾乎不可能打破最先進制程的高墻。中國所擁有而西方卻沒有的,則是中國那龐大的內部迭代市場。
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必須基于龐大的市場迭代,西方芯片企業已經逐漸失去這條迭代途徑。
外國人終于要走了,那中國的芯片產業,能否有中芯國際的一席之地?
之所以選擇成熟工藝芯片與中低端市場,中芯國際其實有著充分的理由。
雖然手機芯片已進入3nm制程工藝,但中國的物聯網、工業、新型存儲等眾多市場仍方興未艾,它們需要著中芯的28nm芯片。
至于被人們喝倒彩「中國企業需要的是高端芯片!」那有什麼關系?中芯要先學會生存,然后學會與中國市場一同成長,為未來突破美國封鎖的可能,提前做好準備。
三年間,中芯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區打造了十座晶圓廠,中芯西青開始土建,中芯京城進入試生產階段。累計投入資金超1700億元,全線投產產能可達80萬片之巨。
在2022年全年營收突破了72億美元,創出其企業史上最高毛利率紀錄,成熟工藝訂單增幅高達34%。
面對如此喜人成績,中芯國際的高層卻認為還遠未結束:2023年資本開支將與2022年持平,主要用于四個成熟12寸工廠的產能建設。
03. 中美「芯戰」之下的台積電
在中美芯戰浪潮正中的台積電,就沒有中芯國際那樣冷靜的思路了。
面對拜登520億美元的補貼、不懈的赴美建廠邀請,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并非不清楚美國人的野心,甚至在佩洛西竄台時當面怒斥了拜登的行為。
但作為美國資本一手扶持起來的企業,縱是全球晶圓代工的霸主,背后沒有強力國家的支持,又能怎麼辦呢?
拜登并不要台積電的成熟工藝芯片。台積電自己瞧不上,白宮也一樣瞧不上。
美國想要強取豪奪,就要搶最好的東西。先是5nm,然后是3nm,台積電最核心、最盈利、最壟斷的技術被握在了美國人手里。
甚至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台積電3納米晶圓廠旁,美國人已提前備好了2nm廠與1nm廠的建設空地,只待台積電再次墜入陷阱
而在美國建廠,截止到目前,美國高額的工資、土建、設備采購,已讓台積電花掉了435億美元。
台積電一年常規資本支出計劃為400億,而在市場下行后又削減為360億。但無論是哪個數字,都趕不上在美國燒掉的「435」。
更何況,美國工廠已經成為了台積電利潤最低的工廠。台積電必須抽台灣本土民眾的血去供應美國的員工。
04. 中芯國際的冷冬與萌芽,國資委下場
中芯的前行之路有悲有喜。2月9日晚間,中芯國際發布四季度財報,季度收入16.21億美元,環比下滑15%。
下滑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智能手機行業的持續下滑,二是汽車智能化只是初步起勢,還未達到巔峰。
也就是說,僅靠中芯一家根本無法支撐起中國芯,必須要依靠一整個良好的市場生態。
這時,中國國資委親自下場了。
國資委于近日宣布一項重大決定,要全面加大對集成電路的投入,把握中央企業的戰略地位。
在努力補齊「卡脖子」短板的同時,鞏固已經取得的優勢。助力中芯國際這樣關乎「中國芯」命運的核心企業。
中芯國際當年飽受貶謫的28nm低端芯片之路,終于在一刻受到了認可。
強者非恒強,弱者非恒弱。
台積電看似強大,卻不過是美國人操縱的泥偶巨人。
而弱小的中芯國際,卻因背后的祖國而強大。
23年前,台積電騰飛之際,擊垮當時主要的競爭對手——世大半導體。
而世大半導體當時的創始人,張汝京悲憤出走上海,創立了中芯國際。
他說,「我生下來就是中國人。」那便回到中國。
至于復仇,23年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