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為被美圍追堵截之下,中企被迫走上了「去美化」道路。
毫無疑問,人民日報說的沒錯,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在過去這些年里,中企貪圖安逸,放棄了難度更大,且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的自研之路,選擇了更加輕松的「買辦」之路,但到頭來,依然難逃被美「卡脖」的命運。由此可見,「去美化」已經勢在必行,自救的方式不多,科研才是正道。
但讓人意外的是,中企「去美化」剛剛開始,蘋果、三星等外企就徹底攤牌了,不僅加速了生產線外遷,還重押「印度制造」,似乎也開啟了「去中化」計劃,這就耐人尋味了。事實證明,外企是靠不住的,中企還是要有自己的技術、自己的生產線以及自己的供應鏈,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根據CounterPoint發布的最新報告,智能手機已經逐漸被貼上了「印度制造」的標簽,其中,蘋果的貢獻是最大的,高達25%。值得一提的是,自從蘋果將生產線遷移到印度后,印度產線就拿到了不少iPhone高端訂單,而2022年,「印度制造」的iPhone出貨量,同比增長達到了65%,且營收的同比增長則達到了165%,毫無疑問,蘋果的「野心」不小,正在助推「印度制造」全面取代「中國制造」。
另外,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Q4季度,三星在印度手機市場的份額已經達到了20%,沖到了第一的位置。而為了更多的搶占市場份額,三星還在印度啟動了一項【貸】【款】計劃,針對沒有工資單、信用評分低或沒有資產證明等的低收入群體,三星也能提供手機出貨服務,而這項計劃也給三星實現了10億美元的銷售成績。
蘋果、三星2022年在印度市場的手機銷售額相差不大,分別是62億美元、69億美元,其中,蘋果的增長趨勢更猛,同比增幅高達40.42%,這也和蘋果生產線加快遷移到印度有很大的關系。而三星和蘋果這兩家公司的手機營收占據了整個印度手機市場營收的40%左右,很顯然,印度市場已經逐漸成為蘋果、三星等外國品牌的海外重心。
那麼問題來了,當蘋果、三星被貼上「印度制造」,你還會選擇iPhone或三星手機嗎?關于這個問題,壓力就來到國產手機廠商身上了。如果消費者想要支持「中國制造」,國內手機廠商也得拿得出實力過硬的手機產品。
而要想對標iPhone或三星手機,國產手機廠商還是要牢記人民日報的警示,不要再繼續「買辦」或「組裝」了,還是要有點自研核心技術「撐腰」才行,堅持自主研發,提升使用體驗,給用戶提供更具性價比的好產品,唯有如此,國產機才能夠有出頭日。
而在這方面,國內手機廠商還是需要多像華為看齊,暫且不談芯片「卡脖」的問題,華為對科研的重視是值得同行學習和效仿的,據任正非透露,華為2022年的科研投入總額超過了1600億元,高達238億美元,過去3年的科研投資總額則超過了4000億元,遠超蘋果、三星。如果國內手機廠商都有這樣的魄力和格局,超越三星、蘋果就指日可待了。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