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被廣泛應用在包括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航空航天設備、武器裝備等領域在內的芯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得不依靠進口。這也使得芯片超過石油成為我們的第一大進口產品,而缺少芯片也成為了國內產業的痛,由于缺少最為核心的部件,因此生產出來產品的絕大多數利潤都被國外芯片廠商所賺走。
伴隨著全球化思想的普及,國內很多品牌開始出海,尋求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參與到全球產業鏈也讓國內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品也完成了普及。但同時「造不如買」的思想也開始蔓延,間接阻礙了國產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芯片制造
隨著全球貿易爭端的增加,芯片等高科技產品的重要性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自2014年9月成立國家半導體大基金以來,國內芯片產業也迎來了高速的發展,包括半導體制造行業、半導體設計行業、半導體封測行業以及半導體設備和材料行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同時國內也洋溢著一種樂觀的情緒,認為國內半導體產業很快就將追上甚至反超西方國家。
但是最近傳來三個消息卻如同一盆冷水,也讓國內盲目樂觀的情緒清醒了過來。
武漢弘芯項目暴雷
第一條是投資額達到200億美元(折合1371億人民幣)的武漢弘芯項目暴雷。作為曾經的明星半導體項目,弘芯曾經是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更是因為引入了昔日台積電二號人物蔣尚義而備受矚目。
台積電二號人物蔣尚義
蔣尚義也憑借自己昔日的人脈關系,為弘芯帶來了國內第一台7nm級別的光刻機ASML NXT:1980Di。弘芯更是宣稱要從14nm芯片做起,并在兩年后突破7nm。全球半導體領軍人物加上巨額的投資,正當所有人等待弘芯大展宏圖之際,卻沒想到這個項目卻轟然倒塌。
弘芯只剩一片殘磚斷瓦
如今弘芯項目僅剩下殘磚斷瓦,那台備受矚目的ASML光刻機也早已抵押給了銀行,自始至終都是全新的狀態,連一次機都沒有開過,不得不說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
國產芯片
第二件則是芯片進口額再創新高。根據海關總署數據統計顯示,2022年集成電路進口總額為4155.79億美元,占比達15.30%,再次超過石油的3655.12億美元,持續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
雖然國產芯片經歷了多年的發展,但遺憾的是在高端芯片上依然差距較大。在短期內依然難以擺脫需要依賴進口芯片的情況。雖然我們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市場,但是實際上卻沒有利用好這一優勢,反而讓高通、英特爾、英偉達等廠商成為了真正的贏家。
注銷、吊銷的芯片企業數量
第三條則是芯片產業退潮,2022年國內注銷、吊銷的芯片相關企業數量高達5746家,比2021年數量增長了68%。這也是前一段時間造芯「過熱」后出現的負面反饋。由于芯片需求的旺盛,加上自主造芯的需求,很多沒有造芯資質的廠商也一窩蜂似地參與到芯片產業中去。
要知道芯片產業是一個重資產行業,需要長達十幾年的回報周期。而很多企業只是跟風參與到芯片產業,根本就沒有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因此當行業退潮,許多渾水摸魚的企業混不下去了,只能選擇注銷或者破產。
外媒評價國內芯片產業遇到的挫折
面對國產芯片遇到的困境,外媒也表態「暴露了真正實力」。不可否認目前國產芯片確實存在諸多問題,但是其取得的進步也是不能忽視的。2022年全年芯片產量達到了3241.9億塊,平均日均產量達到了9億塊。雖然高端芯片依然受制,但是28納米及以上成熟制程已經完成了突破和替代,這也已經保證了絕大多數領域的芯片安全。
因此雖然國產芯片遭遇了挫折,但是外媒的評價也是為時尚早。只要堅持自主研發的道路,將來在攻破14納米、7納米等等難關之后,就該輪到那些選擇斷供的西方科技企業開始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