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半導體領域,老美有著不小的優勢,并且基于自己所擁有的優勢對其他發展中國家和企業進行限制,比如說我國就受到了多次斷供措施。
但實際上目前有一種領域比半導體芯片限制更加可怕,全球超過90%的市場都被老美和日本所壟斷,中國甚至連高仿都造不出來,那麼究竟是什麼?
這個領域就是醫療器械,隨著中國70年來的大力發展,期間陸續突破了種種成績,例如成為了世紀第二經濟體、自研盾構機成功直到如今達到世界領先、光伏制備技術中企霸榜世界前十等等。
可以說種種成績都是矚目,都是耀眼的存在,但即便如此,在醫療器械這方面依舊無法實現大規模突破,針對于一些較為精密的儀器,甚至連高仿都做不到。
比如說美國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這款手術機器人的側重方向是腸胃手術,針對于該類型手術的操作上,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有著甚至比人更加穩定的操作技術。
而重點在于這款醫療機器人僅僅只是國內乙類醫療設備,國外更是2005年就具備量產技術,反觀國內整整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才攻克這項醫療設備研發技術。
要知道1998年左右,這款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第一代的價格高達6300萬美元,重點這是當時的價格,即便是如今,針對于這款成品機器人的進口價格依舊高達35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2000萬以上。
好消息是隨著目前的更新迭代,國產「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目前已經和美國同款性能無異,極大解決了這款機器人的進口成本。
但壞消息是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其實僅僅只是進口醫療設備的其中之一,美國和日本作為醫療設備出眾的國家,結合起來占據了醫療設備市場超過90%的出口份額,并且掌握大部分醫療設備領域的專利。
即便如今我們已經能夠復刻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和核磁共振儀器這類醫療設備,但每年針對于進口醫療儀器方面的投入依舊高達總投入的60%。
可以說醫療儀器方面,較比于半導體設備的研發難度并不會有太大的區別,甚至可能由于精度的緣故,比起半導體領域的制造設備更加復雜。
當然,可能會有人問,如今我國半導體領域的制造設備已經迎來了突破,那麼醫療方面為什麼依舊停留在較為低端的位置?關于這個問題,筆者想到了三個較為合理的原因。
其一,醫療儀器的實驗成本巨大,要知道半導體領域的使用范圍是各種儀器,反觀醫療儀器的使用方向則是人體,某種意義上通過人體進行實驗有違人道主義。
并且通過人體進行實驗在國內無疑是不提倡的,反觀美國在這方面的限制卻沒有那麼苛刻,從新冠疫情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網曾報道稱:「 如果美國的「人道主義」是真人道,對待新冠病毒就不會如此失敗。」
其二,國家安全導致側重方向不一樣,相比于醫療儀器來說,半導體科技發展的重要性意味著新時代的進程,其重要性甚至不亞于軍事發展。
尤其是如今的信息時代,針對于半導體領域的發展,無異于新一代武器的發展,對我國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占比。
其三,醫療事業發展歷程比半導體更加短,我國在半導體芯片領域的發展是從20世紀50年代左右開始發展的。
當時國家上正是醫療儀器發展黃金時期,但由于當時我國財力并不富足,并沒有大力推動研發,以至于20世紀80年代,我國醫療領域依舊保持在X線機、生化分析儀、黑白超聲儀的‘三大件’時代。
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城市大醫院才開始逐漸裝備CT等醫療器械,甚至在21世紀初前后才開始研發醫療儀器,整體發展史僅僅不足30年。
通過這三點原因導致如今我國雖說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醫療設備發展并不占優勢,不過隨著我國如今走上了科技發展的「快車道」,相信跟上世界前列醫療水平不需要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