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中企代工巨頭太硬氣,蘋果被踢「出局」,意味著什麼?

白昼之梦 2023/04/14

中國制造業在數十年來的極力發展下,已經成為了全球綜合實力最強的水平,而正是因為制造業的崛起,致使美方對此耿耿于懷,一直致力于限制華夏地區的發展。

在過去兩年時間里,美企們一直在「去中化」趨勢上進行戰略部署,就連蘋果都開始撤出中國供應鏈,如今輪到我們反擊了!蘋果被中企踢「出局」,意味著什麼?

在近兩年時間里,無論是惠普、戴爾,還是蘋果都在走上「去中化」的趨勢,前兩大電子品牌高調在供應鏈中去除中國產品,通過其他國家或者美產品進行替代。

而蘋果也不例外,早在疫情爆發之前就開始了將生產線遷移至印度、越南的計劃,還帶著「果鏈」中最大的組裝廠富士康在印度建廠。

值得一提的是富士康為了抱緊蘋果這個「大腿」,不僅在印度斥資建廠,還將國內生產線里高達3000億人民幣的訂單和產能遷移到新基地。

因為這個決策,富士康關閉了國內超過20個工程廠區,裁員人數超過32萬,可見蘋果降低對中國制造業依賴的部署有多大的影響。

而原先蘋果的供應鏈里有191家企業,分布在全球各地,華夏地區占據了超過50家供應商,可在推進「去中化」戰略部署之后,超過大半的中企供應商被踢出「果鏈」。

按照統計數據來看,被踢出「果鏈」的中企數量高達34個,由此可見,蘋果終究還是老美的「親兒子」,即便中方表態給蘋果良好的發展環境也依舊無濟于事。

不過,數天前的一個消息打破了這個趨勢的平衡,立訊精密與蘋果正式停止合作,據報道稱是因為價格談判上出現了分歧,因此立訊精密不愿意降低代工定價,主動取消與蘋果的合作。

立訊精密作為國內僅次于富士康的代工巨頭,不僅包攬了蘋果耳機生產業務,同時還涉及了蘋果手機、手表等產品的代工業務。

當然,立訊精密和富士康的定位是有所差距的,前者對「果鏈」的依賴并不嚴重,業務組成中,蘋果產品代工業務甚至不足30%,更多部分都來自小米、奇瑞等中企。

反觀后者則恰恰相反,富士康抱蘋果「大腿」已經是維持多年的事實了,時常狐假虎威稱:「是富士康在給大陸賞飯吃!」可以說是真的很囂張。

而如今立訊精密的操作相比于被踢出「果鏈」的34家中企來說,真的是太硬氣了!可在如今這個情況下,立訊精密停止與蘋果的合作,意味著什麼?

接下來我們大膽推測一下,首先是價格談判問題,立訊精密更多產能都在國內,在印度雖說也有建造工廠,但產能畢竟有限。

蘋果生產線本身遷移印度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控制成本,所以向立訊精密下達的新訂單將會以印度地區的生產成本進行判定。

要知道印度地區工廠職員月薪僅僅只有9000盧比(折合900元人民幣),這個價格對比國內工廠月薪普遍5000元甚至更多的情況來說,無疑是差距頗大的。

所以按照蘋果給出的價格來算,立訊精密如果采用國內生產線完成工程,那麼結果必然是虧損,因此兩者無法達成合作協議,不得不取消合作。

其次,最有可能的就是「去美化」的戰略部署,立訊精密的產能并沒有富士康那麼強大,所以選擇了更加有利的訂單。

正所謂先發制人,繼蘋果將34家中企踢出「果鏈」之后,立訊精密也許可能就會成為其中的一員,所以相比于蘋果的訂單,中企的訂單無疑更加穩定。

此外,也許這屬于是中方的「反制」行為之一,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蘋果庫克是參與了的,後來更是與我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會晤,達成了蘋果與中國的深度合作。

可庫克剛剛回國就被兩黨召見,雖說并不清楚究竟了解了什麼,但連接當下時事,八九不離十就是中方的發展趨勢,以及中國與蘋果達成的合作。

後來蘋果不僅沒有按照原先達成合作的態度行事,還宣布將25%的蘋果生產線放在印度,將印度地區列為iPhone 15系列的首發銷售生產基地。

所以目前立訊精密的操作,很可能就是反制蘋果企業的一個手段,尤其是建立在不久前美光科技被審查事件之后,不免令人聯想到這種可能。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