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這是此前任正非內部演講提到的一句話,其實任正非是想把「寒氣」傳遞給每個人,讓員工有危機感,企業才有勝算。然而這句話,卻成了許多美芯片巨頭2023年最重要的事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由于老美在芯片、處理器方面的先發優勢,不僅在產品、研發能力、市場方面占據了絕對領先優勢,同時還通過芯片制造技術專利掌握著整個高端芯片市場的話語權,對于沒有專利的中企選擇美芯片以需求保護傘,成了最為主流的方式,這也讓許多美芯片企業在國內市場日賺斗金!
但華為等國內半導體企業卻悄然「侵入」了老美的「舒適區」,面對市場被瓜分,老美坐不住了!于是揮起芯片大棒,掀起行業刀光劍影!華為被斷供,EUV光刻機無法進入大陸市場,面對無理由的打壓,國內也掀起了一股「造芯潮」!
其實這場芯片戰剛打響的第一時間,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就警告老美「斷供會導致中國實現半導體的自給自足,美國也將會失去許多高薪工作崗位!」如今看來,比爾蓋茨的判斷確實沒錯!
根據我國統計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芯片進口總量為5384億件,與2021年相比降低了15%,砍單970億件,平均每天減少2.5億件。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背后釋放出了什麼信號?
信號一:中國不買了
中興、華為事件,讓許多企業意識到了芯片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不僅各手機廠家開始走零部件「國產化」路線,中芯國際也第一時間對28nm工藝芯片生產線進行了「國產化」,此外在梁孟松團隊的努力下,中芯國際還實現了14nm工藝芯片的規模量產,這給中高端芯片的國產化帶來了契機。
任何人、任何企業都非常貪心,半導體行業哪方面能賺錢,都不會被中國企業所放過,要麼參與設計,要麼進軍制造、封裝等產業鏈。在我國制定的2025年70%芯片自給率的目標下,許多企業將訂單交給了國內IC企業或晶圓廠,尤其是在閃存、存儲方面,長江存儲、長鑫不僅在美、韓壟斷的市場撕開了一個缺口,性價比方面還占據了絕對領先的優勢。
雖然美芯片有著極強的競爭力,但這并不是居高臨下的問題,中國芯片與美國芯片具有很高的互補性,更高性價比的國產芯片,自然成了許多普通消費者的首選。
據報道,有些美、韓存儲芯片巨頭已經開始降價,試圖通過「價格戰」奪回他們認為屬于他們的市場,但一些外媒則表示:已經來不及了,當中美科技競爭成為一種常態,「國產」已成為安全、可靠的代名詞。
信號二:市場需求下滑
2022年我國芯片集成電路進口總額5385億顆,同比下降了15.3%,但還有一條數據非常關鍵,我國芯片生產總產能與2021年相比還減少了352.4億顆,相當于平均每天減產1億顆,而這也釋放出了另一個信號:市場需求下滑了!
其實這是意料之中的,其實從調研機構公布的智慧型手機、PC行業出貨量數據就能發現一個端倪,2022年的電子消費市場不容樂觀,或許與這些因素有關:
其一、芯片進入5nm、4nm商用時代,性能已經開始冗余,智能終端的使用壽命也越來越長,市場已經趨于飽和!
其二、智慧型手機同質化開始,新品創新不足,技術發展遇到瓶頸。
其三、5G時代缺乏「殺手級」應用,大部分還是4G互聯網時代的產品,畢竟軟件升級對推動硬件迭代更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反觀智能汽車、互聯網等行業,市場對28nm等成熟工藝芯片的需求依舊高漲,即便台積電也放棄了高雄7nm晶圓廠,開始在大陸、日本、歐洲擴產28nm工藝芯片產能。
所以說,不管是對晶圓廠、芯片企業還是手機廠家,需要緊跟市場快速調整經營方式,并非掌握先進制造工藝和高端芯片、產品,就能永遠站在時代的風口,因為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