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被美國限制之后,華為就開啟了轉型之路,把更多的自研重心放在軟件產業上,自研出鴻蒙,歐拉操作系統,打造MateERP系統,還聯合國產廠商突破14nm EDA工業軟件。
有了軟件產業的突破,華為便能加快數字化轉型布局,整合軟硬件資源優勢,為全球用戶打造更好的服務。讓拜登始料未及的是,華為已經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取得顯著成績,有外媒表示:華為這麼快就「亮劍」了。
華為手握大量的核心技術,在通信、芯片、ICT基礎設施等領域都有大量的專利積累。華為越出色,越容易遭受不必要的關注,就像美國這些年一直對華為展開限制。
華為并沒有做錯什麼,只因科技發展動搖了美國的領先地位,美國擔心華為崛起,于是接二連三實施制裁。一共四輪制裁,華為都扛了下來,而且正在逐漸轉好。最顯著的表現就是華為在面向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取得一系列產業成果。
根據華為輪值董事長孟晚舟表示,華為企業業務合作伙伴已經超過3.5萬家,華為云伙伴超過4.1萬家。目前在全球擁有2200多個ICT學院,用于培養數字化人才。另外預計到2030年華為通用計算能力增長10倍,AI計算能力增長500倍。
從這些數據來看,華為的數字化轉型是非常成功的。看到這里估計有人好奇,什麼是數字化轉型?華為有怎樣的必要性進行數字化轉型呢?
首先數字化轉型是指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業務流程創新、業務模式創新,完成企業數字化升級和轉型的過程。期間需要應用新興技術,如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通過數字化技術在企業內部的革新。
因此數字化轉型是企業在數字化時代中的重要戰略,需要進行全面的業務流程和業務模式創新,借助數字化的技術優勢和創新,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實現數字化升級。
再看第二個問題,華為有怎樣的必要性進行數字化轉型。關于這個問題,孟晚舟明確表示預計到2026年,全球數字化轉型支出將達到3.41萬億美元(約23萬億人民幣)。
如此大的市場空間,對華為來說是不可錯過的商業機會。華為本身有ICT技術優勢,還有鴻蒙,歐拉操作系統,再加上海量的人才團隊,華為的數字化轉型一定能取得更大的產業突破。
從龐大的投資規模也能看出,數字化轉型是未來的一個重要趨勢。華為可以推進云服務業務,建立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創新生態系統,為行業客戶提供創新的云服務解決方案。
還可以加強5G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建設5G產業生態系統,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當然,僅憑華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要時刻需加強數字化技術的產業聯盟和交流平台建設,促進產業間的合作和協同發展。
只有與產業伙伴展開合作,才能更好地發揮數字化技術優勢。
面對華為的數字化轉型成果,估計拜登始料未及,拜登最不愿看到的情況出現了。那就是華為找到一個破局的切入點,用數字化,智能化的生態體系,擺脫對美國工具的依賴。
從此以后,美國的數據庫、操作系統、ERP系統、EDA工業軟件等等都對華為構不成斷供威脅。
有外媒感慨:華為這麼快就亮劍了。到頭來,美國的限制只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試想一下,美國限制華為軟硬件技術,然后在華為的自研下取得突破。華為將這些突破技術應用到國內市場,讓更多的國產廠商都能擺脫美國技術依賴。
屆時美國的技術限制就沒有意義了,美企還會失去中國市場的支持,造成營收利潤暴跌。華為的鴻蒙系統已經取得了谷歌安卓,谷歌因此失去來自華為的龐大廣告收入,還迎來強勁競爭對手,可謂是得不償失。
無數的歷史案例證明,只要中國掌握某一項西方的卡脖子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技術就能做大做強,邁向全球市場取得一席之地。
然后西方國家開始放松限制,想辦法用低價重新打開市場,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景,市場話語權就在我們手中了,買不買由中國說了算。既然美國把持技術產品不出口,那就留著自己用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