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成功量產12納米工藝,這對于中國芯片來說將是巨大的進步,可以進一步滿足國內芯片的需求,對于當下面臨美國限制芯片供應難題的中國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進步。
一、12納米進一步提升國產芯片自給率
業界熱議的是台積電、三星的3納米,然而實際上市場上需求更多的是成熟工藝,全球有七成芯片都是以28納米工藝生產,而14納米則可以滿足國內九成的芯片需求,除了PC、手機等有限的幾個行業需要先進工藝,更多行業需要的都是成熟工藝生產的芯片。
在汽車芯片行業,絕大多數都是14納米以上工藝生產的芯片,因為汽車更重視芯片的可靠性,而成熟工藝生產的芯片可靠性更高;傳統汽車所采用的芯片數量高達300顆,而智能汽車采用的芯片數量高達千顆,如此數量的芯片如果采用先進工藝,成本就是汽車企業吃不消的。
至于空調、冰箱、電視等行業,芯片所采用的工藝更是采用65納米乃至更落后的工藝,這些家電產品對于芯片的性能要求不高,而對成本控制要求更高,如此這些家電產品大多都采用成熟工藝生產。
即使是對先進工藝有需求的PC行業,國內芯片企業也可以通過增強芯片架構設計能力提升性能,據稱龍芯3A6000采用12納米工藝生產,性能就已與Intel的11代酷睿i5相當,這說明以中國現有的工藝也可以獲得先進的性能。
中芯國際量產12納米對于中國芯片行業來說無疑意義重大,這將進一步提升國產芯片的自給率,再加上中國已取得的先進chiplet小芯片,可以將諸多芯片整合在一起提升性能,滿足更多行業對高性能芯片的需求,芯片自給率或將可以達到九成。
二、依靠國產芯片工藝可以打破美國限制
在汽車芯片行業,苦于美國芯片的昂貴售價,國產汽車已找到解決辦法。據悉當前廣受智能汽車行業歡迎的高通驍龍8155芯片售價近3000元,昂貴的售價讓國內不少汽車企業備受困擾,一些國產汽車企業就采用了開創性的多芯片辦法。
某國產汽車企業推出的智能汽車,通過采用兩款芯片的辦法,解決了汽車對高性能芯片的需求,它以一款芯片處理汽車自身的數據,另一款芯片則負責車上計算系統,如此既可以確保汽車數據處理的需求,同時滿足了消費者對汽車互聯網系統的需求,更可確保汽車安全性;相比之下,某外資汽車企業以一顆芯片同時處理車上數據和互聯網系統,卻屢屢出現黑屏現象,讓消費者用車過程中心驚膽戰。
這種方式采用14納米工藝芯片就能滿足汽車的需求,而12納米芯片則可以提供更強勁的性能。這種思路除了對汽車芯片行業適用,對于PC、電視、空調產品其實同樣適用,如此中國對美國芯片的需求可望進一步減少。
如今先進工藝在全球芯片行業的需求也在下降,因為先進工藝的成本太高了,台積電的3納米工藝就至今沒有客戶,據悉僅有蘋果會采用3納米工藝,預計將用于今年的A17處理器;台積電的5納米、7納米工藝都已出現產能過剩,美國的芯片龍頭Intel最先進的工藝也不過是10納米,這都說明考慮到成本問題之后,芯片行業開始重拾成熟工藝,對中國芯片行業來說可謂是利好消息。
全球對先進工藝的需求下滑為中國發展芯片提供了契機,中國的12納米工藝相比起Intel已沒有落后太多,依靠芯片架構設計提升的龍芯3A6000在性能方面能足以滿足國內諸多行業對PC的需求,預計國內將有5000萬台PC將換用國產PC,這將有利于國產芯片獲得更多收入,積蓄力量推進先進工藝研發,縮短差距。
可以說隨著12納米的量產,國產更先進的工藝也有了希望,或許10納米工藝的量產也快了,這些工藝的量產對于國產芯片機具意義,因為這是我們能控制的工藝,支持著國產芯片獨立自主發展,不受外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