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美國近些年一直都在不遺余力的打壓華為,究其根本,是由于華為崛起迅速,且其發展的業務涉及到了關乎大國命運的前沿科技,例如5G通信、人工智能、芯片設計、云計算、智慧型手機等等。
而這些關鍵領域恰恰又是老美成為全球科技最發達國家的基礎,它為了阻礙我國高科技的發展,鞏固自身的科技「霸權」,于是便大搞技術「脫鉤」政策,從針對華為的「擊殺巨人」計劃,到如今覆蓋到了幾乎所有的國內頭部高科技企業。
老美對光刻機等核心造芯設備材料的限制對華出口就是最好的證明。近段時間,老美又聯合日、荷制定了一項新的協議,除了禁止EUV光刻機向中國出口之外,應用于成熟工藝芯片制造的DUV光刻機也在其中。
很顯然,美帝主義亡我之心未死,此舉就是為了堵死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發展之路。但讓老美沒料到的是,「劇本」并未按照其預想的方向發展,它利用基礎技術優勢對華為等中企實施斷供的舉動,反而徹底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副作用也接踵而至。
首先,芯片等半導體設備材料的斷供是把「雙刃劍」,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華為等中企的發展節奏,但「人在做、天在看」,美芯也就此被貼上了「不可靠」的標簽。相比之下,以出口為主的美半導體市場遭受的損失更為慘重,包括蘋果、高通、英特爾、AMD在內的一眾行業頭部玩家,基本無一幸免。
統計數據顯示,從2022年至今,這些美企累計蒸發的市值超過了1.7萬美元,部分美芯片的價格大幅縮水90%以上,硅谷甚至還掀起了大規模的裁員潮。可即便制定了一系列的「自救」措施,但依然難掩頹勢。
其次,華為遭遇的斷芯之間引發胡蝶效應,其他中企為了不被「卡脖子」,紛紛開始加入造芯隊伍,以減輕對美企的依賴。不僅有小米OV等手機廠商,還有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互聯網巨頭,就連聯想都打造屬于自己的半導體芯片研發公司。
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增速最快的20家半導體公司,有19家都來自于國內市場。更關鍵的是,國內市場如今已突破了90nm光刻機、5G芯片、國產CPU等諸多被海外市場所壟斷的關鍵設備技術。
而就在近日,又有兩條好消息傳來,在外界看來,這或將成為國產芯片突破美霸凌主義封鎖的重要轉折點。
第一條消息,據央媒報道消息顯示,國內首條量子芯片生產線已搭建完畢。要知道,美芯的優勢基本是集中在傳統的電子芯片領域,它是以光刻機等設備為基礎,只不過,如今電子芯片的制造工藝已經逼近物理極限,未來很難有大的發展空間。
當此之時,全球各大芯片廠商都在尋找和布局新的「賽道」,其中量子芯片的呼聲最高,被認為是半導體材料的終極形態。而且,其制備原理主要是量子線路在基片上的覆蓋,無需使用EUV光刻機。
在量子芯片領域,國內市場的起步并不比西方國家晚,反而隨著這條量子芯片產線的修建,我們還具有一定的領先優勢。值得強調的是,在春節前夕,100%技術可控的悟空量子芯片已經正式落地,目前正處調試階段。
這意味著,只要中企能保持在量子芯片領域的研發力度,繼續掌握行業先機,未來將完全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一舉解決芯片被「卡脖」的問題。
第二條消息,中科院研究所成功突破了3nm光子芯片晶體管。這是除了量子芯片之外,國內市場的另一個重點半導體科研項目,光子芯片的主要作用是轉化光電信號,雖然它是以硅基為基礎,不過,制造環節側重的卻是集成技術。
也就是說,光子芯片并不過度依賴高端光刻機。值得強調的是,國內市場現階段已開始籌備建造首條「跨尺寸、多材料」的光子芯片生產線,結合中科院的此次技術突破,以及華為近些年在光子芯片領域的專利積累,「中國芯」的崛起之路將會有更多的選擇。
不可否認,在西方嚴密的技術封鎖下,國產半導體目前的爬坡破冰之路非常艱難,但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要我們堅持自主化道路,專注核心技術的突破,就一定能用汗水和智慧打破所有限制,實現「中國芯」的偉大崛起。至于那些霸凌主義者,最終也必將「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