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外媒:中國芯「暴露」了真實力

過人君 2023/03/01

我國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離不開各行各業的結合與支撐,現如今都在講產業閉環,其本質就是串聯多個領域,形成更加充足的運營動力,對上下游環節的增加與橫向衍生產業的開發,是后續推進的重要基礎。

如今眾多領域都在沿著智能化這條道路發展,簡單的生產功能已經滿足不了高速發展的需求,更加精確和自主的機械才能順應時代的潮流。因此芯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實現智能化,關鍵點大部分集中于小小的芯片之上。

事實上我國扎根芯片行業也有不少年頭,取得過喜人的成績,諸多企業或為盈利或響應號召也進軍芯片行業,為擺脫進口依賴貢獻自己的力量。不過近日有三個壞消息傳來,揭開了國產芯片的遮羞布,也為我們提了個醒,自主芯片需持續性加強研發,不能夠松懈。

芯片剛被研發出來的時候,還只是應用于比較狹窄的領域,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早已經被充分應用于軍事、航空航天、民生發展等各個領域,日常生活里也隨處可見,像電腦、手機等等產品,都需要芯片來擔起主要作用。

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不能夠自己生產足夠的供應,就必須大量購買國外的高價芯片,否則很難滿足各行業的硬件需要。并且也很難拒絕進口,因為芯片對眾多行業來說都不可或缺,儼然成為一種剛需。

長時間以來我國的芯片進口需求量都是天文數字,并且增長率也不低,可以見得那些外國芯片企業從中國市場賺走大量財富。有關數據顯示,芯片已經超越石油,成為我國的第一大進口產品,不止要付出大量額外的成本,還容易被人實施技術壓制。

事實上我國對芯片等高科技產業的重視程度一直都很高,也鼓勵相關企業進行自主研發,給予的扶持也相當有力度。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近年來我國的芯片行業發展速度很快,已經取得不少突破,實現自給自足也指日可待。

不過路漫漫其修遠兮,要想真正使得國產芯片崛起,絕非一朝一夕便能達成,還要有更多的探索和研究。盡管諸多芯片企業都有肉眼可見的精進,但對于產業整體來說還遠遠不夠,盲目樂觀并沒太多的益處,科技發展更注重砥礪前行。

當然了,并不是說我們不看好國產芯片的發展,相反,大家都希望國產芯片能夠盡快真正的站起來,如果有一天能夠反過來將芯片出口至海外,那更是普天同慶。不過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確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尤其是最近傳出的三個壞消息,讓我們更加明晰存在的不足。

第一就是萬眾矚目的武漢弘芯項目,投資額高達1371億元人民幣,是投資數額最龐大的半導體行業項目,如今卻已然崩塌,看起來甚是凄涼。尤其是那台來自荷蘭ASML的光刻機,據說直到抵押給銀行的時候都還是嶄新的狀態,連機都沒開過,實在是讓人心灰意冷。

第二是芯片領域的進口總額再次創下新高,對國外芯片的依賴繼續加深,太讓人感到難受了。有關數據顯示,2022年集成電路相關行業的進口總額高達4000多億美元,再次超過石油產業,連續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品類。

盡管國產芯片的發展速度并不算慢,但是在高端芯片領域距離國外的先進技術還是有一定的距離,這塊龐大的市場不得不讓外國企業占據。

第三個壞消息則更加令人喪氣,那就是2022年時我國芯片企業的大規模消退,比起2021年增幅高達68%,全年共計5700多家芯片企業退出市場,本就不容樂觀的產業更是雪上加霜。

或許這就是盲目跟風導致的虛假膨脹,在有關政策的扶持以及大量需求之下,很多企業悶著頭沖進芯片行業,有的甚至是零經驗,入行之后才發現兩眼一抹黑。再加上芯片研發的投入成本不低,造成這些貿然挺進的企業長時間入不敷出,最后只能以退出告終。

三條壞消息給我們敲響警鐘,外媒也稱:暴露了真實力。不可否認,我國在芯片領域確實起步較晚,底蘊不足,但絕不代表無法迎頭趕上,只是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探索,少些急于求成,這樣才能盡快真正站起來!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