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外媒:郭台銘,開始秋后算賬了

過人君 2023/04/27

由于中國的半導體業起步較晚,技術基礎薄弱,上世紀80年代開始,引入了不少代工企業,其中就包括台灣企業富士康。進入中國之后,富士康憑借著蘋果公司的訂單和大陸的優質勞動力發展為全球「500強」企業,而郭台銘本人則成了「代工之王」,進入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對此,郭台銘曾經驕傲地表示,台積電隨時可以搬走,在大陸建廠,是賞大陸飯吃,這樣的言論也激發了不少網友的憤慨。最近,富士康宣布要擴大在印度的產能,外媒則認為,這是郭台銘在「秋后算賬」,事實果真如此嗎?

富士康赴印度建廠,背后是蘋果的全球擴產計劃

這幾年,蘋果公司在策劃把產業鏈從大陸轉移出去,因為蘋果不希望依賴某一單一市場或者某一個單一公司。根據統計,大陸富士康代工全球70%的iPhone,每年能從大陸獲得高達1萬億的利潤。而蘋果公司則處于全球擴張的考慮,希望逐漸擺脫對大陸供應商的依賴,富士康作為蘋果的「御用」代工廠,不管是搬到哪里,都是以服從蘋果的需求為先,以利益為先。

近幾年,隨著印度人口和經濟的增長,蘋果越來越重視印度市場。前不久,蘋果CEO庫克出席了蘋果在印度旗艦店的開幕式,還受到了印度總理莫迪的接見。蘋果手機在印度的生產和銷售量都在迅速增長,加上印度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所以蘋果選擇向印度遷移。今年年初,立訊精密、舜宇光學、大族激光等十幾家大陸「果鏈」企業,也獲得了在印度擴產的初步許可,未來也有可能到印度建廠。

目前,富士康在印度總共擁有有約1.7萬名員工,他們的目標是到2024年,將員工總數提升到10萬人,iPhone年產量從現在的600萬部,提升到約2000萬部。而蘋果公司未來在印度的投資也會增長2到3倍。在印度建廠,有利于蘋果降低總成本,也有利于其擴大在印度的銷售。外媒說這是郭台銘「算后賬」,真相卻是,這不過是企業追求利潤的做法。但富士康這樣做,卻讓自身對蘋果的依賴更嚴重了,而且郭台銘卻沒意識到,大陸和富士康是互相成就的,絕不是他說的單方面「賞飯」。

富士康的崛起離不開大陸

富士康的迅速崛起, 一是靠蘋果訂單,二是靠大陸生產。蘋果公司要求嚴格,但這也讓富士康的技術和設備得到了優化。而且財大氣粗的蘋果能夠做到按時付款,能夠給富士康足夠的分成,這才讓富士康包括郭台銘本人迅速積累起了財富。大陸其他代工企業和富士康相比,缺的正是蘋果這樣的客戶。

富士康在大陸確實創造了幾十萬就業崗位,促進了當地的經濟。比如鄭州富士康,巔峰時期有30萬左右穩定員工,上下游配套產業鏈提供的就業機會有八十萬左右,一年可向鄭州納稅7億元。2019年,大陸富士康共有40多個廠區,工人120萬左右,納稅超過百億元。

但大陸和富士康是互惠互利的,大陸不僅有大量優質勞動力,還有地方上的優惠政策,這也幫助富士康在大陸取得了巨額利潤。如果沒有大陸工人的加班加點生產,沒有他們熟練的操作,富士康又怎麼能吃下蘋果那麼多手機訂單?除了大陸,又有哪個地方能組織出這樣龐大的生產能力?

富士康在大陸成功的同時,也曾爆出過各種「黑料」。郭台銘本人是個每天工作11小時的工作狂,富士康也以超長加班和高壓工作而被稱為「鐵血工廠」。一部蘋果手機的利潤超過千元,但留給組裝工人的利潤卻不到70元。

與此同時,富士康過去三年在印度的生產卻相當不順利。離開大陸完善的基礎設施、完整的產業鏈和高素質的工人,印度工廠的成本不斷上升。而印度工廠生產的產品不能滿足蘋果的要求,富士康甚至需要臨時用高薪請鄭州工廠趕工,才能完成訂單。可見,富士康絕不是像郭台銘說的那樣,隨時可以搬走。

富士康搬到印度,現階段造成了大陸工人失業的問題。但這同時也不失為一個機會,可以讓大陸的其他代工廠得到發展。和富士康相比,大陸的代工廠在管理和供應鏈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富士康的離開,恰恰可以給他們更多的空間。鄭州在富士康減產后,就邀請比亞迪去當地建廠,而比亞迪就是從代工廠起家的。雖然沒有蘋果的訂單,但比亞迪有華為、小米等國產手機廠家的訂單。大陸代工企業的發展,最終還是需要我們自己的半導體行業取得更多的突破,提供更多的高端崗位。

總結:

最近富士康宣布在印度擴產,有外媒稱,這是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秋后算賬,但實際上,這不過是蘋果和富士康出于利益上的考慮。富士康的崛起離不開大陸,想要離開大陸也不是那麼簡單的。而對我們來說,不管富士康和蘋果做什麼,都要堅持發展自己的半導體產業,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