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這幾年里,為了限制中企的發展,老美想到了一個「爛招」——實體清單。只要中企有崛起的勢頭,或者在某些領域取得了領先,老美都會以所謂的「安全理由」,將中企拉入「實體清單」,限制其在美市場的發展。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就有超過600家中企被「拉黑」,比如華為、中興、阿里、龍芯中科、海康威視等等。
但中企也不是那麼容易打倒的,在被加入「實體清單」后,中企也徹底清醒,加快「去美化」。一點也不夸張,「實體清單」成擺設,中企并沒有被嚇到。以華為為例,在過去這些年里,面對老美一次比一次更狠的制裁,華為見招拆招,且在堅持自研的基礎上,悄無聲息的加快了國產器件替代的速度。據任正非透露,華為已經完成了13000+器件以及4000+電路板的國產替代開發。
以龍芯中科為例,盡管龍芯被拉入「實體清單」的時間還不算太久,但有了前車之鑒,龍芯也早早布局,只為打造「真自主、純國產」的中國芯。繞開ARM和X86,龍芯中科采用了自研的LoongArch架構,發布了多款純自研的處理器產品,比如3A5000、3C5000以及3D5000等。
其中,3D5000是龍芯剛剛發布的32核新品,這枚芯片采用了Chiplet芯粒技術,通過將兩枚3C5000芯片堆疊封裝,就實現了更高性能的32核產品。龍芯「劍」指粒芯技術,實力不容小覷。
在摩爾定律即將到頭的大背景下,不少科技巨頭都開始尋找新的出路,芯粒技術就是一種可能性。蘋果作為全球數一數二的科技企業,也曾采用粒芯技術來實現性能翻倍,M2 Ultra就是將兩枚M2 Max結合封裝的產物。而龍芯中科自研的3D5000已經相當于7nm芯片性能了。
在繞開先進EUV光刻機的基礎上,能夠通過芯粒技術,實現7nm芯片量產,或許國內芯片企業也能繞開美限制,成功打破芯片「卡脖」,實現芯片的自給自足,未來可期,毫無疑問,龍芯中科又立功了。
當然,話說回來,中企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所成績,且能夠迅速做出反應和回擊,人民日報的警示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有一句話就是真理,所有中企都要牢記于心——核心技術買不來!在過去很多年里,中企都對「科技無國界」這五個字深信不疑,所以走上了「買辦」道路,但事實上,這只是西方國家「收割」中企的伎倆罷了。
但當中企崛起,歐美企業的地位被動搖,西方國家就會采用「斷供」的方式來打壓中企。即使每年中企貢獻給美芯市場的銷售額超過4000億美元,但依然無法得到歐美企業的認可和同情,說斷就斷。事實證明,人民日報的警示是沒有錯的,核心技術只能自己造。
只有中企擁有了純自研的核心技術,且能夠自己造芯,才能從根本上斷了「買辦」這條路,不再把自己的命運交到別人的手里,中企要保持警惕,化壓力為動力,繼續加快「去美化」,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