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是指數據計算能力。它其實應用于各行各業,比如天氣預報,藥品研發,火箭升空,飛機飛行管理 ,區間車運行,甚至在線打車,都需要計算,都需要算力。
而隨著科技的發展,算力越來越重要,所有的技術都離不開計算了,算力越強,計算越快,效率越高,成本越低。按照信通院的測算,算力每投入1元,將帶動3至4元的GDP經濟增長。
所以,我們看到各國在超級計算機上不斷投入,不斷突破,甚至要爭第一,最終爭的其實也就是算力。
近日,工信數數據顯示,截止至2022年底,我國算力總規模已經達到了180EFLOPS(每秒18000京次浮點運算),年增長率近30%,算力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
說數字可能大家不太敏感,那麼從總算力排名來看,大家一看就知道這個含金量有多高了,美國排第一,中國排第二,日本排第三。
而從全球算力規模份額來看,美國算力規模占全球所有算力的比例為36%,而中國達到了31%,與美國只有5個百分點的差距了,排第三的日本僅有6%,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左右,可見中美是遙遙領先的。
要知道高峰時,美國的算力規模占全球比例超過70%,而中國在2000年前,占比不到5%,而經過短短一、二十的追趕,就已經快要追上美國了。
事實上,從超算500排名榜,大家也能夠看出端倪,2001年之前中國沒有一台計算機能入圍「TOP500(全球高性能計算機500強)」榜單。
但後來,我們有了天河1號,再到「天河二號」、「神威·太湖之光」,中國曾經是連續5年占據榜首,算力第一。
從去年的榜單來看,全球算力最高的500台機器中,中國占據162台,比歐洲多31台、比美國多36台,穩居世界第一的寶座。
也正因為中國在算力方面發展太快,美國開始擔憂了,所以我們看到美國禁止向中國出口AMD Instinct和Nvidia的A100和H100 GPU,就是擔心中國算力增長太快,威脅到美國了。
當然,隨著量子計算、光電子計算等技術的發展,算力增長在接下來的時間可能會迎來一波高峰,因為與傳統的CPU、GPU等相比,量子計算是顛覆式的。
而中國大陸在硅基芯片上其實是落后的,但依然有如此算力,那麼在領先的量子計算領域,也許能取得更好的成績,超過美國也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