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台積電被要求上交技術和利潤,張忠謀沒想到自己已經「羊入虎口」

白昼之梦 2023/04/22

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

科技進步也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如今一個小小的手機芯片的性能就已經優于10年前強大的台式機電腦。在這一次的移動科技發展浪潮中,也誕生出了小米、OPPO、vivo等廠商,但最大的贏家毫無疑問是台積電。

憑借領先的工藝制程加上只負責芯片代工單一領域,絕不涉足芯片設計等客戶的專屬領域,因此台積電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導體企業,甚至連往日的電子巨頭三星也被其牢牢壓在身下。

台積電

台積電的崛起和大陸市場的支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市場需求來看,內地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以及消費電子市場,正是這股龐大的需求推動台積電在短短幾十年時間中從默默無聞的二線廠商成長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導體企業。同時以華為等國產廠商為代表的國產芯片企業開始崛起并參與到全球競爭之中。

優勝劣汰實際上是一個正常的商業規律,在以往憑借技術領先的優勢,IBM、摩托羅拉、德州儀器等廠商曾經輕而易舉地就獲得了巨額的利潤。作為華為等後來的國產企業,不得不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只能獲得微薄的利潤。

華為歷年研發投入

但是在華為以10年累計研發投入9773億元并一度成為全球研發排名第二的科技企業之后,全球的科技產業競爭形勢逐漸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國產企業從低端開始走向高端,在利潤不斷增加的同時,也開始擠壓高通等美企的利潤。也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之下,台積電不但切斷了為華為麒麟芯片的代工,其后更是選擇赴美建廠。

台積電亞利桑那工廠

台積電投資400億美元修建的工廠也成為亞利桑那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外國投資。(The larges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Arizona histroy)。同時為了應對當地缺乏人才以及設備的困境,台積電和張忠謀更是派出3000名台積電骨干員工并打包設備送往當地,可以說為了完成亞利桑那工廠用盡了全部力氣。

為什麼張忠謀會做出這個選擇?要知道赴美建廠使得台積電的成本上升至少3倍,同時由于人才匱乏不得不從台積電本部進行抽血,這也使得台積電的核心部門將面臨更為嚴重的人才緊缺,從而導致台積電的業務出現大范圍的延遲。

《芯片法案》提供520億美元補助

既然缺點這麼多,那麼台積電和張忠謀為何依然一意孤行?最為重要的就是看上了美國所推出的總額高達五百二十億美元的《芯片法案》(Chips Act)和總撥款高達2800億美元的《芯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通過這兩個法案的補貼,台積電的運營成本將得到顯著下降,同時通過更加靠近蘋果、高通等客戶可以使得台積電獲得更多的訂單。

但是沒想到在台積電亞利桑那工廠開始興建之后,美國卻突然「翻臉」,對于補貼發放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包括:十年不準在大陸建設先進制程芯片工廠;接受補貼的廠商必須返還部分利潤;接受補貼的廠商需要提供詳細的企業運營數據,包括按晶圓類型的產能、利用率、預期晶圓良率、生產第一年的售價、每年的產量和價格上的變化。

台積電

如今台積電和張忠謀也陷入了「騎虎難下」的境地,一方面是投資400億美元的工廠已經動工,一邊卻是本來十拿九穩的補助需要付出利潤、數據甚至是技術的代價才能拿到。要是當初就知道這些附加條件,想必張忠謀必然不會做出如此決策。

同時十年不準在大陸興建先進芯片制程工廠,對于台積電而言也將是一個重大打擊。要知道如今大陸已經成長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半導體芯片、消費電子產品市場。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忽視這個市場而繼續生存,而如高通更是67.1%的營收來自大陸市場。

如今難題也擺在了張忠謀的面前,一面是拿不到的補貼,一面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台積電究竟應該何去何從?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