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星鏈剛完成20%,華為突然宣布, 馬斯克的衛星還發嗎?

過人君 2023/05/01

說到星鏈,大家應該都有所了解了,這是馬斯克創建的太空探索公司所發起的項目,計劃利用5年時間,在近地軌道發射12000顆通信衛星,實現對全球的網絡覆蓋,目標通信延遲是20微秒。

星鏈計劃由于其一箭多星和火箭重復利用技術而備受關注,但是目前來看,距離星鏈的最初目標,距離還比較遙遠。

例如在通信延遲上,目前最好成績也只是42微秒,距離目標20微秒還有較大差距。

在衛星的數量上,星鏈計劃5年發射1.2萬顆,目前時間已經過去了3年時間里,衛星發射數量剛剛超過20%。

不僅如此,已經發射的衛星還存在一定的損毀,有的是因為發射后衛星失控了,有的是因為地磁暴被破壞。

曾經星鏈發射的49顆衛星,由于地磁暴被破壞了40顆,所以星鏈計劃的推進并不樂觀。

不過就在近日,華為方面卻突然宣布了這樣一條消息,早在2020年,華為就申請了一項尋星專利,近日華為正式宣布了公開。

據悉,該專利可以幫助移動終端以低成本、低功耗的方式,在衛星通信中尋找衛星。

也就是說,在未來的智能手機上,將支持連接通信衛星來接入互聯網。

巧合的是,近日中國信通院官方宣布,聯合中信科移動、中國衛通、華為、中興等單位立項的IMT-2020衛星無線電接口國際標準報告書主體部分已經完成。

簡單來說,在我國牽頭的首個5G衛星無線電接口國際標準方面,這一次是取得了重大進展。

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星鏈其實采用的還是4G標準,這也是為何在定義目標延遲上,會以20微秒作為標準,就是因為4G網絡的延遲目標就是20微秒。

不過現在來看,問題出現了,關于衛星通訊的5G標準已經開始制定,這就意味著,星鏈計劃或許在還沒有完成的時候,其技術就已經落后了。

就拿星鏈一直無法突破的網絡延遲來說,其目標是20微秒,但是5G通信可以做到1微秒,顯然在網速上,5G網絡自然要更勝一籌。

而且上文中我們也提到,華為還有用于移動終端的尋星技術,而星鏈網絡的使用,必須要采購獨立設備,且價格不菲,折合人民幣約3400元。

所以整體來看,星鏈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將不具備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也就是網友所說的「低配高價」。

但問題還不止如此,星鏈計劃發射的衛星,其壽命時間很短,只有約5年時間左右,目前距離第一批發射的衛星已經過去了三年,但是距離1.2萬顆衛星的目標,剛剛完成20%。

也就是說,可能目標還沒完成,第一批衛星就已經報廢了,會在受控狀態下進入大氣層,然后被燃燒殆盡。

因此不禁產生疑問,馬斯克的衛星還要繼續發射嗎?應該會繼續發射,而且只多不少。

這是因為,太空資源,尤其是低軌太空軌道是稀缺資源,誰先發射了衛星,誰就占據了這個位置。

星鏈發射的衛星越多,那麼留給後來者可用的位置就越少,而在太空資源上,國際規則是「先到先得」,而在近地的低軌太空軌道上,大約可以容納6萬顆衛星。

根據媒體報道,星鏈後來還改進了計劃,最多會發射4.2萬顆衛星,顯然星鏈是要把低軌空間變成SpaceX的「私人領地」,這樣衛星通信網絡,幾乎就是一家獨大,沒有了競爭對手。

不過事情也有轉機,因為星鏈其實也需要建設地面站,如果星鏈要想獨占低軌資源,恐怕其地面站將很難在全球鋪開,因此5G衛星通訊依然有機會,我們拭目以待。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