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一詞經常被美國方面掛在嘴邊,動不動就制裁這個制裁那個,只要是阻礙其推行霸權主義的,基本上都會被制裁。中美之爭人盡皆知,作為國產之光的華為自然也遭受到美國的制裁,不過導致的結果卻并沒有美國設想得那麼好。
新時代的發展潮流講究多方攜手、合作共贏,霸權主義的本質則是一家獨大,壟斷技術資源,借此攫取財富,與主流的多贏觀點格格不入,更別提新興的全球化。
看似美國是西方世界的主導者,擁有一眾西方盟友,但實際上利益大部分都被美國分走,剩下的成員頂多撈點湯喝。可以說,西方聯盟就是一群追求不正當利益的國家所組成,內部結構并不牢靠,美國的地位看起來岌岌可危。
不過目前美國的號召力依然不小,推出制裁華為的規定后,得到不少的反響,台積電也順勢斷供芯片給華為,借此博取美國的好感。要知道,台積電可是台灣的企業,做出這種行為實在不應該。
看得出台積電響應美國號召的做法顯然是因為不敢忤逆美國,一是美霸權肆虐許久,台積電難有反抗的勇氣;二是美國市場利潤豐厚,台積電肯定不想失去。因此,台積電索性和華為翻臉,向美國「示好」。
事情并沒有如台積電的意,本以為跟緊美國腳步能夠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還可以領取高額補貼,但結果是台積電隨后就面臨全球芯片市場的下移勢頭,白宮承諾的補貼也極大縮水,華為這個大客戶也得罪了,可以說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就在台積電投入大量資金在美國大張旗鼓地尋求訂單的時候,中芯國際已經占據國內中低端芯片領域的一大塊市場。如今中低端芯片是最多市場需求的,中芯國際的布局快人一步搶占先機。
美國和台積電的制裁變成「自裁」,隨著中芯國際扔出「王炸」,斷供的「報應」來了?
短短兩三年時間,中芯國際就投資建設十家芯片加工廠,總投資額高達1700億元,真是大手筆!且中芯國際并未好高騖遠,去攻研高端芯片,而是先集中全力部署28nm的中低端芯片,把市場占領再說。
其實中芯國際的策略具有非常好的前瞻性,芯片行業的發展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只有高端技術才能賺錢。先將營收提升,把基礎穩固好,才有更長久的研發能力攻克下一代技術,否則資金和時間會把一家企業拖垮。
事實上全球的芯片產業已然呈現出下滑的趨勢,唯有中芯國際逆流而上,銷售額反倒在上漲,這就是戰略定位的重要性。企業的運營需要有源遠流長的收入,如果盈利業務不夠穩定,很容易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還用什麼去發展?
從中芯國際的良好業績能夠看出國產芯片行業的蒸蒸日上,本身大陸市場的消費能力就在全球名列前茅,國內企業有得天獨厚的銷售環境。只要技術能夠過關,市場當然會更歡迎國產商品。
芯片作為當代的核心技術,應用范圍幾乎涵蓋大部分行業,這就意味著市場需求將會長期產生,并且更多行業去消費,也讓芯片企業平添更多的方向選擇,減少同行競爭,提升整體實力。
美國方面正是看到中國芯片產業的巨大潛力和驚人的發展速度,才會想方設法實施限制策略。對于中國來說,美國的發難不單單是阻礙,也是促使更快發展的動力源泉,早日擁有自主產權,擺脫進口依賴,成為國產芯片的最大目標。
中芯國際正是在這個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時代一步步做大做強,成為國產芯片制造行業的中流砥柱,全球也能排到第五。如今在中低端芯片領域深耕許久的中芯國際儼然站穩腳跟,并將突破下一代芯片技術的計劃提上日程。
反觀在美國四處碰壁的台積電,不僅將歐洲建廠計劃無限期擱置,還準備重啟南京28nm晶圓廠,跑回大陸市場分一杯羹。可惜面對完成布局的中芯國際,台積電的競爭力弱了不止一點,能不能獲得期待的市場份額還很難說。
估計台積電現在也認清現實,向美國獻殷勤不僅撈不著好處,反倒會造成大量的損失,吃力不討好。如果當初沒有跟著美國去制裁中國企業,估計現在也不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