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芯片緊缺問題,提高芯片自給率的方式之一就是建廠。台積電在海外建設一座又一座的芯片產能,有利于掌握更多的產能。
而大陸制定了70%芯片自給率的目標,所以對芯片工廠的建設也提出了要求。
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統計的數據,中國預計在2024年底,擴建31個芯片工廠。這是怎樣的建廠規劃呢?大量建廠,如何發揮產能優勢?
中國芯建廠破冰
2020年至2021年期間,是全球芯片產業建廠的高峰期。各大芯片制造商都制定了建廠規劃,比如台積電在美國建5nm工廠,在日本建22/28nm工廠。中芯國際相繼宣布在上海、深圳、北京修建28nm工廠。
還有三星,英特爾以及聯華電子等等芯片制造巨頭都做出了不同的建廠規劃。這麼多的芯片工廠帶來的產能提升效益是顯著可見的,大部分的制造商都是為了滿足供不應求的芯片需要,斥下巨資抓住缺芯風波下的機遇。
可是當缺芯問題得到緩解之后,未必能繼續掀起建廠熱潮,一些企業有可能會重新調整建廠計劃,把原定計劃好的建廠目標給取消掉。
畢竟建廠大量的芯片工廠,一旦出現供過于求的情況,工廠設施的價值將大打折扣。
可如果建廠的目的不是為了解決缺芯問題,而是為了提高自給率呢?那建廠的性質就不一定了。大部分企業是因為缺芯所以才舍得建廠目標,而中國大陸芯片產業卻需要提高芯片自給率,所以有建廠的需要。
前者是為了滿足一時的芯片需求,后者是為長遠的將來考慮。
為了提高芯片自給率,中國芯「破冰行動」開始。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大陸至2024年底,將建成31個芯片工廠。相比之下,台灣地區建成19座芯片工廠,美國12座。
這則數據反映出的現象和谷歌前CEO施密特的分析幾乎是一致的,施密特表示,到2025年,中國大陸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生產地。
任何一個國家地區在短時間內擴建31個芯片工廠,都將掌握大量的芯片產能。而且對于全球芯片供應鏈有了更大的調動,建廠的同時會采購諸多半導體設備,原材料等等。形成的產業規模煥然一新。
大致來看,建設31座芯片工廠是怎樣的規劃呢?可能和一些人期待建設高端芯片的情況不一樣,因為在新建的31座芯片工廠中,均采用成熟工藝制程。主要生產12英寸晶圓,制造14nm,28nm及55nm之類的成熟制程芯片。
雖然和主流的7nm,5nm旗艦工藝有制程上的差距,但芯片建設也是需要揚長避短的。
我們在成熟工藝領域具有一定的長處,國產供應鏈可以參與28nm等成熟工藝制程領域。并且市場上大部分的芯片需求集中在成熟制程,而大家關注較多的高端芯片,除了智慧型手機等電子消費設備之外,就沒有太多的應用場景了。
所以中國芯的「破冰行動」放在了成熟制程,在前期起步階段,有較高的可靠性,需求性。有外媒對此表示,攔不住了,在發展芯片產能和芯片自給率這些方面,中國芯已經在加速。
大量建廠,如何發揮產能優勢?
31座芯片工廠建成之后,將帶來更為顯著的芯片產能效益。正所謂物極必反,芯片市場的需求會隨著產能的增長而降低。如果市場上有了大量的芯片,可能會造成有關市場領域的芯片飽和。
到了后期,芯片廠商會面臨清理庫存的難題。就像現在已經有美企在調整庫存了,就是因為前期生產了太多的芯片。那麼大量建廠該如何發揮產能優勢呢?
其實成熟工藝芯片有很強的市場適應能力,小到電器的微控制單元,大到智能汽車的計算平台,物聯網終端等等,都能用上成熟工藝芯片。
所以可以通過覆蓋更多的市場領域,把產能優勢擴大。芯片需求下滑不代表所有的市場領域都對芯片有了飽和,只要能在具有上升前景的市場抓住芯片需求風口,及時輸出芯片產能,或許能讓芯片在供不應求和供過于求之間保持平衡。
除了抓住需求風口之外,也可以主動挖掘新的芯片需求市場。比如5G產業下會有大量的企業進行IOT產業的轉型,緊貼物聯網,新能源汽車以及云計算等領域,探索出新的路徑。
而芯片作為科技創新的基石,將發揮更大產業價值。有了市場,便有了需求,需求之下,芯片產能未必會達到過剩的狀態。
總結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對全球芯片行業做了預測,認為中國會在未來兩年擴建31個芯片工廠。如果真的達到這樣的建廠規模,對提高芯片自給率和產能是有顯著效益的。期待到時候的國產芯片表現,一定能帶來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