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在市場上幾乎是最容易被替代的東西,冰箱、空調、彩電等產品,在科技快速進步的時代,只要戰略部署錯誤,無法跟上科技更新迭代的腳誤,幾乎就沒有任何翻身的可能。
比如說康佳、環宇、黃河、金星、凱歌、鶯歌、牡丹等品牌,在十年前都是風靡一時的國產家電廠商,可如今卻逐漸消失在大家的視野里。
這波提及的正是一個曾輕松超越海爾的家電巨頭,時隔十年時間卻跌落神壇,如今低價賣掉總部大樓也難以自保,這個巨頭就是長虹。
作為風靡一時的家電品牌,長虹實際上原先是一個軍工企業,名為「國營長虹機器廠」,是我國156項重點工程之一,同時還是當年國內唯一的機載火控雷達生產基地。
在1965年,長虹正式成為民用家電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前后成為了彩電領域的佼佼者,占據了市場上可觀的份額,實力可謂是強大,被稱之為「中國的松下」。
并且借助著彩電可觀的實力,長虹選擇進軍美國市場,可由于美企在彩電領域的實力不賴,所以出貨至美地區的彩電設備一直以囤積的形式存在,銷量不算好。
即便是貼上了美企APEX的牌子,依舊效果不佳,不僅如此,美企APEX還由于彩電賣不出去,一直拖欠長虹的貨款,甚至以產品實力不佳為理由,拒絕向長虹支付貨款。
因為這次的風波之后,長虹損失了高達44億元人民幣的營收,致使企業蒙受嚴重損失,資金回流上出現了不小的問題。
好在借助著國內經濟發展迅速,市場的可觀銷量促使長虹解決了這一問題,可好景不長,不久后彩電產品隨著科技變革,出現了更新一代的等離子、液晶等材質方向。
本質上來說,很多彩電企業都對這個轉折點有所猶豫,以兩種產品同時進行少量部署的方式維持平衡,當然也有部分企業選擇了液晶電視產品。
反觀長虹為了迅速占領新時代的市場,斥資高達80億人民幣投資等離子電視,對于那個時代來說,80億人民幣的巨額資金對于很多企業而言,幾乎都天文數字,即便對于長虹集團來說,也屬于是全部身家。
直到21世紀的10年代,液晶電視大展宏圖,等離子材質由于物理升級達到極限,失去了擁有更好視覺效果的未來,逐漸落伍消失在市場上。
創維、TCL、海信等企業逐漸以更加優秀的液晶電視占據市場,長虹的市場份額逐漸下滑,市值、營收一直在下跌,年年虧損導致長虹失去絕大部分市場。
直到2022年,長虹集團雖說手握長虹華意、長虹佳華、長虹能源、長虹美菱、四川長虹五大子公司業務,但全年營收僅剩不到1700億人民幣。
其中負責全面家電的四川長虹,營收更是在近些年中持續下滑,較比TCL科技的家電營收還要低,為此企業開始全面降低開支,整合資產進行重新部署。
作為曾經能夠在營收上輕松超過海爾家電的品牌,如今卻將旗下不少部門進行裁撤,甚至將曾經投資超過3億人民幣的長虹大樓,以8000萬人民幣的價格出售。
可即便賣掉大樓也難以自保,因為隨著松下、格力、美的、三星、飛利浦、TCL科技以及海信等品牌逐漸崛起,長虹的市場份額也在逐漸被壓制。
所以目前要想突破困局,還得獲得一定程度的突破才有機會,作為一個建立接近50年時間的中國企業,還是希望能夠在如今逐漸激烈的競爭中存活下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