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和中芯國際都是全球芯片制造巨頭,一個是全球第一,另一個是全球第五,兩大巨頭有不同的發展路線,在高端和成熟芯片制程擴大競爭優勢。
目前來看,中芯國際正在迎來國內官方的支持,中國政府親自「出手」,台積電后悔來不及,中芯國際贏麻了。
台積電在去年年底實現了3nm芯片的量產,到現在3nm芯片的產能已經在穩步增加,得益于蘋果等美企訂單的支持,台積電有望在下半年實現3nm盈利。
以台積電的實力,未來還能進一步突破到2nm甚至是1nm。眼看台積電接連在高端芯片破冰,不少人關心中芯國際何時也能達到這一高度。
且不說中芯國際能否在產業鏈中獲得相應的資源支持,在芯片制造這條路上,是需要厚積薄發的。台積電起步時間較早,先手優勢大,再加上美國資本的介入讓台積電如日中天。
而中芯國際基本都是靠自己,從2000年成立發展以來,從微米突破到納米,到如今最高實現14nm芯片量產,進步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未來的路還很長,市場變幻莫測,美國芯片規則還在擴大范圍,關鍵時刻中芯國際還需要得到更大層面的力量支持。于是中國政府親自「出手」了 ,國資委正式宣布,要加大對集成電路等領域的科技投入。
中芯國際是國產集成電路的領頭羊,掌握的芯片制造技術,產能是位居首位的。作為大陸最先進的芯片制造商,相信國內的動作能夠覆蓋到中芯國際身上。
除此之外,還有一則消息值得關注。那就是科技部重組之后,重心會朝著科技創新,基礎研究傾斜。芯片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其余的通信5G技術,人工智能以及云計算雖然也是重點科技產業,但國產廠商已經在這些科技產業中取得不小的突破進展,只有芯片急需破冰。因此,不難排除芯片產業會成為科技創新,基礎研究傾斜重心的可能性。
先是國資委對集成電路的積極表態,然后是科技部的重組重心傾斜,這些情況預示著中國芯片正迎來更大層面的支持力度。
畢竟芯片是科技發展的基石,而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就算沒有美國芯片規則的存在,相信中國也會加快芯片的發展速度。如此一來,中芯國際可謂是贏麻了。
目前中芯國際正在修建四座成熟芯片晶圓廠,打造28nm到180nm的芯片生產線。大部分的工廠都在穩定推進,有的完成了主體封頂,有的正在土建,不論進展如何,最終都會形成龐大的產能支柱。
中芯國際把工廠項目放在國內無疑是正確的選擇,一方面中國正加大集成電路產業的支持,另一方面國內有越來越多的芯片訂單。
去年中芯國際取得了72億美元營收的好成績,其中超過7成以上的營收來自中國大陸市場。說明中芯國際在中國市場獲得了很大的產業回報,面對未來的市場布局,相信在中芯國際自身的努力以及中國的支持下,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在中國大陸加大布局的還有台積電,這家台商正在大陸南京工廠提高28nm產能。台積電南京擴產的時機很巧妙,在高端芯片需求下滑,成熟芯片需求保持穩定上漲的時候,台積電拿出28億美元投資進行增產,明擺著要從大陸獲得大量晶圓訂單。
台積電怎麼投資是他自己的事情,中國大陸市場保持開放合作,也不會拒絕投資行為。
畢竟這些投資能帶來不小的產業經濟支持,只不過能拿到怎樣的市場成績,就得看台積電自己了。
當初台積電不看好28nm芯片,認為這是產能過剩的工藝,現在卻大肆提產,和中芯國際進行競爭。
不過中芯國際的背后或許會迎來「國家隊」的支持,這場28nm芯片市場的角逐,台積電未必能占據上風。
中芯國際和台積電處在兩個市場陣營,各自在成熟和高端芯片市場深耕布局。台積電眼看成熟芯片市場機會更大,心思就活躍起來了。然而台積電后悔也來不及了,在不看好28nm芯片市場的時候,台積電便失去了先機。
更何況台積電說過大陸只占其10%的業務總量,說明台積電并不重視大陸市場前景。如今想卷土重來,可不是台積電說怎樣就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