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美對華芯片法案升級,台企第一個「唱反調」,韓方也擔心中方不滿

過人君 2022/08/01

當地時間7月27日,美國參議院正式通過了一項旨在增強美國制造業、技術產業,以對抗中國的法案,該法案涵蓋前段時間炒得沸沸揚揚的520億美元「芯片法案」,總價值達2800億美元,剩下的2000億分給了其他美國高科技領域,以及建設技術研究中心。

美國的「芯片法案」和所謂的「對華競爭法案」,其內容不必贅述,只要知道其目的是在半導體領域對華「脫鉤」,并對全球供應鏈實行「去中國化」就夠了。美國內部有眾參兩院對「芯片法案」爭吵不斷,美國外部試圖拉攏的「芯片四方聯盟」小伙伴們也有如一盤散沙。

28日《環球時報》援引台媒報道,稱由台積電、聯電在內的台灣頂尖半導體制造商,正計劃以台灣地區半導體代表團的形式前往印度,與印方討論合作打造芯片產業鏈等事宜。據統計,台灣芯片出口中大陸占四成以上,報道稱如果台灣地區介入了美國所謂的「芯片四方聯盟」,就會失去大陸市場,遭受巨大損失。照這個說法,台灣半導體代表團去印度,是去尋找除了大陸市場之外的出口的。

原本台企沒有考慮去印度建廠大概有三個原因,一是東南亞的供應鏈稀碎,除了建廠還有一應相干事宜要解決,在大陸一切都是現成的,台企也懶得去東南亞自找麻煩;二是東南亞半導體產業斷層現象較為嚴重;三是因為大陸市場已經夠台灣地區吃得滿嘴流油了,也沒有更大的胃口。

印度方面挺會來事兒,趁著美國施壓台灣地區,想撿大陸市場的「漏」。為了打消台企的顧慮,印方一早就提出了半導體發展新戰略,印度政府規定,只要是依據戰略設定在印投資項目,印方會提供最高50%的財政補助。印方還把建廠的地點選好了,配套設備也準備好了,台企只管「拎包入住」。印度下游市場的空缺也填補了,現在電動車市場向台企開放,台企只用在這加工生產成熟制程的半導體就好了。

印度的理想很豐滿,台灣的期望也很美好,但是印度的設備不行、勞動力不行、生產經驗也不行,短期來看就算台企真的在印度建廠了,雙方也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長期來看,印度也不可能代替大陸市場。

美國提出「芯片四方聯盟」后,台企都表現出了不愿「選邊站」的感覺。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此前曾說,「原材料成本壓力最終會轉嫁給消費者」,暗示美國在半導體領域排除大陸只會兩敗俱傷。台灣和韓國的擔憂一樣,都擔心失去的不只是大陸市場,還會犧牲當地半導體企業。

據俄衛社28日消息,韓國方面對加入該「聯盟」也并不情愿。韓外長樸振最新表態稱,韓國不僅出售半導體給大陸,在大陸生產半導體,還從大陸進口生產半導體所需的原材料,韓國必須在半導體供應鏈上同中方對話。樸振稱,中方可能對韓國加入這一聯盟表示不滿,加入該「聯盟」會對韓國有利還是有弊,仍有待決定,韓國多個部門正在研究這個問題。

美國想強推芯片法案和「芯片聯盟」,但台灣地區和韓國都看得很清楚,想拿到美國的補助就得放棄在大陸投資和市場,加入「聯盟」就會失去巨大的大陸市場。另外,美國半導體還得依賴海外產業鏈,「孤立」大陸只會讓全球供應鏈也因此動搖,傷及美國半導體本就不大了立足之地。從這個角度看,美國根本沒有逼迫其他國家和地區在中美之間「二選一」的資本,所以台灣地區和韓國猶豫不決毫不令人意外。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