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由于老美的攪局,全球半導體行業遭遇巨變。整個行業迎來了「大洗牌」,經歷了缺芯、庫存增多、賣不動等起起伏伏后,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頹勢盡顯,元氣還沒恢復!本以為進入2023年后,經濟復蘇,半導體行業也會向好的方向發展,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新一輪的「低迷」又來了。
根據SIA的報告,2023年1月,全球半導體行業的總銷售額為413億美元,和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507億美元,跌幅達到了18.5%,這個數據就相當難看了。其中,中國市場的同比跌幅最高,達到了31.6%,由此可見,中國市場對于芯片的需求還在繼續下滑。
都知道,為了阻止中國科技產業的爆發,老美將「黑手」伸向了華為,利用芯片技術優勢,對華為進行了多輪打壓,其中有一招特別狠,那就是芯片「卡脖」。由于芯片在各個科技領域的技術發展中都起到了關鍵作用,「斷芯」相當于卡住了企業的命脈,這也讓華為喘不過氣來。
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牽一發而動全身,華為遭殃,華為合作伙伴的日子也不好過。而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科技企業,華為早就進行了多元化布局,和台積電、高通等企業都有業務往來。華為無法獲得芯片,也給這些合作伙伴造成了巨大損失,全球半導體產業也徹底失衡了。
但值得慶幸的是,在老美的刺激下,中企則有了危機意識,紛紛開始加碼科研。在人民日報擲地有聲「三不」呼吁下,中國科技企業也徹底醒悟了。「三不」指的就是,核心技術,買不來、要不來、討不來。如果想要獲得西方國家的尊重,就得拼硬實力,只有自己有且別人沒有,才能掌握絕對的話語權。正如人民日報所說的,要放棄所有幻想,寄希望于自主研發,不要再被「拿來主義」迷惑了,沒有前途。
通過過去幾年的努力,不得不承認,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已經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進展,比如國產光刻機、量子技術、芯片堆疊技術、光刻膠等等領域。根據公開數據,2022年中企的芯片進口額高達4000億美元,但中企累計砍單的芯片數量也達到了970億枚,這樣說明了一個問題,國產芯片的自給率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至少不再跟以前一樣,完全依賴進口。
盡管「中國芯」距離實現自給自足的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但做科研,不可能一口吃成個胖子。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中國人就是要踏實。只要中國企業能夠拋棄幻想,不再有「造不如買」的思想,那麼中國科技的未來,還是有希望的。
還是那句話,如果想要在國際社會獲得尊重,就要做到手中有「糧」,花錢能夠買到的,都無法保證100%安全,一旦被「卡脖」,就可能會瞬間坍塌。所以說,中企要牢牢記住人民日報的提醒,不要有任何僥幸心理,科研的道路不好走,但必須走!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