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些年的發展,代表我國光刻機制造最高水平的上海微電子已經從90nm成功進軍至28nm,基本實現了中低端芯片的獨立制造,并占據了國內80%的光刻機市場份額。然而上海微電子在進步的同時,別人家也沒閑著。
前段時間,台積電在公布2021年4季度業績的同時,也向世界宣告了另一條重磅消息——3nm芯片將在2022年下半年實現量產。我們正努力實現28nm到14nm的躍進,而世界頂尖芯片工藝已經觸及5納米、3納米的摩爾定律極限階段。國產芯片廠商想通過自研光刻機躋身全球第一梯隊,可能實現麼?難度較大。那麼,芯片只能通過光刻機生產麼,是否有其他工藝也能實現7nm以下制程芯片的生產呢?
還真有,這便是國內近兩年來捷報頻傳的光量子芯片研究。
一直以來,在代表西方利益的瓦森納體系下,中國想要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技術難如登天,更不用說集聚眾多西方國家合力打造的「現代工業之花」——光刻機了。盡管目前全球最先進的EUV光刻機生產商ASML曾多次表示「中國想買光刻機,我們隨時歡迎」,但每當中國企業比如中芯國際、上海微電子等提出購買意愿時,ASML要麼以「產能不足」作為推脫,要麼是因為特殊原因,遲遲不能交付。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2020年我國進口總額中有18%是芯片進口,金額高達2.3萬億,因此,研發國產芯片迫在眉睫。但現實是從0到1研發光刻機,很難追趕ASML,更難提超越。那是否有什麼「黑科技」,不通過光刻機,也能做芯片。光量子芯片,正是這種「黑科技」的典型代表。
其實,各種芯片的工作原理都是相似的,都是基于光與物質相互作用形成的產品。而光量子芯片,全稱是「集成光學量子芯片」,其概念最初由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一個科研團隊提出。2018年,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以「飛秒激光直寫」技術,成功制備節點數49×49的三維集成光量子芯片,引發世界轟動。
2021年6月,中科院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光量子芯片研究中再度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功制備「魚叉」形拓撲分束器結構,極大地改進了能谷光子拓撲絕緣體結構,在量子信息處理方面的應用效率。
同年年底,國防科技大學成功制備可編程光量子芯片,使光量子芯片朝著市場化邁出關鍵一步,也為我國打破「芯片難題」,提供了極具可行性的新思路。
那麼,光量子芯片有何優勢?
1、不依賴光刻機
傳統芯片所謂的「X納米」制造工藝,指的就是微納米加工技術的精密級別。這個級別越高,芯片功能單元越密集,性能也就越先進。高端芯片之所以離不開EUV光刻機,原因就在于,只有深紫外線的EUV光刻機,才能實施7nm以下的微納米加工技術,而光量子芯片擺脫了這個限制。
2、性能的大幅提升
由于受困于摩爾定律限制,傳統硅基芯片加工工藝,基本鎖死在了3納米的節點之上。而光量子芯片,直接以光為信息傳遞載體,不存在電子漂移現象,因此具有更精準的操控精度、更穩定的運行能力和更持久的儲存時間。光量子芯片一旦投入商用,將對傳統芯片構成降維打擊之勢。
3、中國可以批量生產
雖然光量子器件加工也需要光刻機設備,但由于根本運行原理不同,對微納米加工的精細度要求,無需像傳統芯片那樣高。目前,我國已實現自產的低端光刻機,便可以支持光量子芯片的加工制作。
一直以來,對于先進科技,美國向來是兩手準備。自己也有的,拒絕和別人貢獻。別人有的,要求別人必須共享。比如在2018年,我國量子通信實驗大獲成功,美國主流媒體就曾跳出來表示:希望中國能夠主動分享技術,以避免傳統通信產業的集體「恐慌」。而此次中國在光量子芯片領域的重大突破,美國再次故技重施,通過各種渠道,或明或暗地表示:中國不應該把好東西「藏起來」。
曾幾何時,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曾說:「中國以舉國之力都研發不出光刻機。」可到了2022年年初,ASML總裁溫彼得卻說:「獨立制造高端芯片,中國并非完全不可能。」
因為,一旦國產微納米級光量子芯片實現商業化量產,中國就真的不再需要「死磕」光刻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