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一個理論在全球半導體歷史上失敗過無數次。 但盡管如此,在美芯片法案政策迅速變化前提下,他們似乎都在極盡所能地促進一個局面——將盟友們綁定在一起。
而被拖入到所謂芯片大戰當中的盟友們承受的是「強者規則」,也就是所謂的叢林法則。但似乎沒有什麼半導體聲張,在表面上還是維持住了「聯盟」局面下虛假的團結一致。
然而這一份看上去的風平浪靜很快就被一則數據打破,根據德國媒體報道的信息顯示,在美限制以及拉攏的情況下,中國投資者大幅度的減少了在歐洲市場上的企業收購。
據悉,去年進行的僅139筆,和當時2016年所創下的記錄做對比,就會發現他們處于大幅度下滑的狀態。在當初,中資企業在歐洲進行了309筆投資,且投資的總金額高達890億美元。
不僅僅是如此,隨著美限制的加深,中企在德國市場上進行收購另外的企業行為也在逐步減少,比如說去年只有26筆,價值還不到2.9億美元。
可見,隨著大規模的科技博弈環境下,中資企業已經開始在德國市場上進行「拱火」,降低投資資金和筆數,減少收購外企的行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此舉是在掐斷當年創下歷史紀錄的890億美元的后路。
畢竟,整個歐盟半導體市場想要提升市場產能占有率,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拉攏新的投資,而中企的投資在這其中占相當重要的位置。
一則我們國內經濟近期出現了企穩的跡象,二則美半導體、韓半導體等多個行業內的企業正在經歷「寒冬」,三則歐洲市場本身投資難度較大,如台積電都延遲了在該地區建立工廠的計劃。
如此情況下,個人認為破局美限制的關鍵出現了。在美國半導體通過美芯片法案鼓勵企業去投資建廠,保持自己地位優勢以及施壓、拉攏等等多種手段之后,盟友們出現了文章開頭說到的那一幕。
然而這個被維持的表面很輕易就能被擊破,不可避免的第一個因素就是美半導體的種種舉動都是試圖維護他們口中的「話語權」,科技技術標準也要被掌握在美國半導體的手中,強者規則之下,很容易就會引起反水。
且在如此情形下,美國半導體的盟友們開始逐步的陷入到水深火熱當中,如當下的中資企業減少投資就是典型例子。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美半導體的芯片補貼法案,已經引起了一個反面的影響。 比如說在歐洲建立工廠的美國企業,眼巴巴的看著美芯片補貼的持續推進,他們也開始削減自己在歐洲市場上的崗位,并大有將產能遷移回本土的操作。
我們不排除此舉會引發更多在海外投資的企業重新回到美半導體本地區建立工廠。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英國就發生了多家芯片企業都想遷移本土遠赴美等地區建立工廠的操作。
當然,這一點上歐盟本身有補貼不需要擔憂,只不過歐盟的芯片補貼力度遠沒有美半導體的大,且海外建廠所引起的正面效應在歐盟等地區并未出現。可見,他們的自身短板很明顯。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又隨著中企撤資的形勢加劇,虛假的表象很有可能隨之而分崩解析。 對此,你們如何看待當下這個情況呢?歡迎留言評論、點贊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