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為被美芯片「斷供」后,有兩個人都發表了預言,一個是任正非,一個是比爾蓋茨。 基本上,這兩人的觀點是一致的,比爾蓋茨認為,對中企的打壓會起反作用,激發中企的斗志,斷了美企的「財路」。而任正非則預言,未來美企會求著我們買芯片,但我們不需要了。
總而言之,老美對中企的不公平打壓,似乎并不被看好,反而外界對于中企的反撲和反制,期待滿滿。在過去2-3年時間里,中企確實開始發力了,尤其華為,不僅加強了自主研發,還開始多元化布局,綜合實力更強了。而數以萬計的國內科技企業也涌入了半導體行業,都想為「中國芯」盡一點綿薄之力。 那麼如今的「中國芯」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了?「去美化」能實現嗎?
兩組數據就能看清現實,任正非2年前的預言或成「笑話」,就連外媒也忍不住嘲諷,高估了中企!是時候要停止自嗨,干點正事了!
第一組數據,在2022年,累計注銷或歇業的半導體企業,總數達到了5746家,而在過去2年時間里,有近10000家國內半導體企業「撤退」,被芯片狠狠「打」臉了。
第二組數據,2022年,中國的芯片進口總額為4156億美元,獨占全球芯片進口總額的72.5%。中國市場依然是全球芯片需求量最大的國家,且對美芯的依賴程度相當高。要知道,全球芯片的規模只有5735億美元,「去美化」效果并不明顯。
可能很多人都看到過一組數據,中企2022年累計芯片砍單高達970億顆。或許「億」這個單位太大了,以至于不少網友都被糊弄了,陷入了自嗨的情緒。 事實上,2023年的前2個月,中國進口的芯片數量就達到了676億顆,也就是說,每個月中企需要消耗的芯片就高達數百億顆,這樣一對比,970億顆也不算什麼了 。更何況,還是受到市場需求下滑、疫情以及通脹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很顯然,中企在芯片領域依舊相當被動。
客觀來說,在過去幾年里,中國科技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都努力了,但面對歐美國家樹立的重重技術壁壘,「中國芯」的研發難度、研發周期以及研發費用都要更甚,也許美企研發芯片或新技術只需要一兩年,但換到中企身上,可能就得翻倍了,這就是事實。
當然,認清現實并不代表要氣餒、認輸或放棄,唯有認清了現實,拋棄了幻想,而能孤注一擲,全力以赴。正因為被外媒嘲諷和輕視,咱們才更應該繼續努力。科研這條路本身就不容易走,除了芯片外,任何前沿科技領域的研發難度都不低。但這也是中企的必經之路,沒有任何捷徑可走。所以說,現在擺在中企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干就完了!科技研發是急不得的,只有看到了和美企的差距,才能更加投入且專注,希望中企能夠越挫越勇,不蒸饅頭爭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