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雖然是個小島國,但在其在科技領域還是深有建樹的,在半導體、數控機床、軍工產業、新材料、汽車工業等領域均穩居全球前列,主要是因為日本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達到了經濟鼎盛期。
但日本早期的發展太過于依賴美國,可以說是 美國的有意扶持造就了日本科技的騰飛,一方面是直接的經濟援助,取消了巨額的戰爭賠款,另一方面是為日本提供基礎資金供其發展。
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眼看著日本在80年代末強勁的發展勢頭和迅速趕超,美國便聯合英法德對日本經濟采取措施進行遏制,「廣場協議」簽訂生效。
隨后日本泡沫經濟一觸即發,直到1991年,日本股市、樓市全面崩盤,之后的20多年里也毫無起色,日本經濟衰退已成定局,美國上演了一出「卸磨殺驢」的把戲。
所以今天來看, 雖然日本在某些領域依然引領全球,但綜合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了。
曾經一國GPD就占到了亞洲GDP 60%的日本,世界500強前20名的企業中就獨占六成,現在把國內前15名的科技公司市值相加,都不如韓國三星一家強,差距越來越大了。
不僅如此,日本在某些領域也開始掉隊了,比如其一心想要發展的飛機制造行業,現在就徹底失敗了。
近日三菱重工已正式宣布, 終止日本國產噴氣式客機SpaceJet研發項目。這就意味著日本人拼了60年的大飛機夢,最終還是黃了,在新聞發布會上,三菱重工社長深深鞠躬,表達出了無奈的歉意。
要知道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日本就造出了螺旋槳客機YS-11,1962年就完成了首飛,在當年能夠造出這個級別的國家并不多,日本能夠做出來也說明了其工業水平在當時確實是超前的。
但自那之后日本想要再制造支線客機卻變得異常艱難了,SpaceJet(前身MRJ支線客機)就是日本奮斗了20年最終失敗的產物,也宣告著日本飛機制造行業以失敗告終了。
在消費電子幾乎全軍覆沒,汽車產業也搖搖欲墜的今天,日本大飛機項目的失敗,無疑是對每個日本人最沉重的打擊,這個曾經創造了「新干線」區間車神話的日本人,確實很難接受這樣的現實。
所以當記者采訪日本群眾時,很多日本人都表達出了無奈,一位女性甚至噙著眼淚表示:「很吃驚,聽說進展不順利,但沒想到最后是這樣。」
而總結日本飛機制造產業的失敗,除了受到美國的限制以外,還跟亞洲產業的規模化轉移有關, 現在亞洲的高端制造和科技等產業正在向中國轉移,趨勢已十分明顯。
盡管日本在機體材料、零部件、加工工藝等方面實力雄厚,但在飛機制造領域依然存在短板,拋開系統集成不談,日本在氣動設計等基礎領域更是沒有任何優點。
而當今之中國便擁有亞洲最大、全球品類最為齊全的風洞群,所以 在日本宣布SpaceJet失敗之前,中國研制的C919大飛機卻開始交付了,這就是差距。
當然日本飛機制造產業的失敗也跟市場脫不開關系,日本制造飛機必然會有美國插足,就像當今之中國一樣。
中國造大飛機即便沒有FAA的適航證也能活下去,畢竟國內市場就夠大了。但日本不同,如果進不了歐美市場,那麼日本飛機就只能等死,所以幾乎跟日本MRJ同時期啟動的國產ARJ21支線客機,現在已正式投入運營7年了。
有趣的是,日本人當年還對中國造的ARJ21不以為然,甚至口出豪言要讓中國大飛機永遠賣不出去,只可惜 造飛機不是拼口水戰,當年叫囂著要打敗中國的日本,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才是失敗者!
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100多年前的中國了,任何國家都不要妄想著打敗中國,因為敗者不可能是中國,幾十年前如此,今天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