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代工廠,富士康擁有一個「天花板」級別的大靠山,它就是蘋果公司。根據Canalys的調研數據來看,在市場總出貨量同比下滑12%的大環境下,蘋果表現出色,實現了1%的逆勢增長,總出貨量達到了2.32億部。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Top3的手機品牌中,蘋果是唯一實現了正增長的手機品牌,三星也敗了。
很顯然,就算富士康被蘋果「收編」,徹底淪為蘋果的「私人代工廠」,富士康依靠蘋果的訂單也能夠賺得盆滿缽滿。正因為如此,在過去這些年里,富士康僅僅追隨蘋果的腳步,儼然變成了一家「美企」。
近日,據外媒透露,富士康已經和印簽署了協議,將會在被稱之為「印度硅谷」的特倫甘納邦建立新工廠。富士康預計將投入7億美元建廠,并且在未來10年給當地提供約10萬個就業崗位。新工廠除了用于生產iPhone零部件外,還可能會組裝iPhone。
事實上,富士康之所以會頻繁在印度、越南等地新建工廠,完全是走了蘋果的「老路」相當于攤牌了。為了降低對中國制造的依賴,蘋果近幾年都在加速多元化發展,而人工成本較低的印、越等地區就成為了取代中國制造的首選。蘋果從2017年開始就已經在印組裝iPhone了,只不過,5年過去了,印度制造依然還不成氣候。
據知情人士透露,為了提升印度的iPhone產能,蘋果一直從中、美公司向印派遣設計師、工程師等人才,希望可以通過培訓的方式幫助提升當地人的專業性。但事與愿違,專注于生產手機外殼的印工廠,其良品率低于50%,難以達標,這也給蘋果的「去中化」制造了麻煩。
由此可見,中國制造并不是那麼容易被取代的,而富士康正走上一條「不歸路」。或許單純從人工成本來看,印、越是有優勢的,但在良品率和工作效率上,中國制造依然是「王者」,任何國家都無法取代,而這就是國內代工廠的最大優勢,富士康理應有更大的底氣。就算富士康不追隨,蘋果也找不到更好的選擇,是時候減輕「蘋果依賴癥」了,如人民日報期待的一樣。
不可否認,進入「果鏈」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畢竟這也能證明中國供應鏈企業的實力。蘋果對于供應鏈企業的選擇標準是行業公認的「苛刻」,能夠進入「果鏈」是不容易的,但拿下蘋果的訂單只是中企發展路上的一個小里程碑,并非終極目標。如果中企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蘋果身上,反而會提高風險系數,一旦被「踢出」,如歐菲光一樣,損失極其慘重。
就目前來看,富士康也存在很大的危險,對蘋果的依賴度太高,反而會失去話語權和主導權。蘋果本就是風險規避者,一旦嗅到危險的氣息,蘋果很可能就會全面撤退,沒有一絲猶豫。蘋果「賭」的起,中企扛得住嗎?不要把自己的命脈交到美企的手上,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