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中國航天宣布重大突破,打破美國科技霸權,美國「神話」終將破滅

白昼之梦 2023/03/21

人類從未停止太空探索的腳步,1969年,美國阿波羅計劃執行第五次載人任務,首次將人類送上月球。1973年,美國開始研發GPS全球定位系統。

在很多航天領域,美國幾乎都是領先的,一直是學習的對象。但是這一次,中國航天宣布重大突破,打破美國科技霸權,中國航天取得了怎樣的技術突破呢?

空間動力是航天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將航天器發射到太空之后,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需要有足夠的動力驅動,用于調整,修正方向,以便達到作業預期。

可如何獲得動力的來源呢?一般來說,是依靠航天器搭載的太陽能電池板,吸收太陽的熱能轉化為電能。太陽能電池板雖然是不錯的動力來源方案,可是也容易出現老舊的問題,時間長了未必能繼續提供動力。

所以各國將研究方向放在了核動力上,地面上的核能被廣泛應用,包括發電站以及航母都是核技術的應用領域。

核聚變,核裂變產生的能量非常巨大,足夠滿足人類在許多動力方面的需求。但過去的核聚裂變都是在地面上使用,有沒有可能用在航天空間動力領域上呢?答案是肯定的。

關于這一點,中國航天宣布重大突破。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傳來的消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801所突破空間閉式布雷頓熱電轉換系統,完成了多次系統級試車的實驗。

多能級電功率輸出達到了百千瓦,是國內實現的最大發電功率,這意味著中國掌握的空間熱電轉換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該系統的原理是把熱能轉化為動能,然后再轉換為電能。過程中產生的氣體會被加熱,并進行冷熱循環,從而達到動能,電能持續轉換的效果,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此之前,美國,俄羅斯等西方國家都在探索空間核電動力方案,用核作為動力來源,推動航天器在軌道中的持續作業。西方起步較早,掌握了系統集成,核能控制以及能力轉換等多種核心技術。

這些技術被西方嚴格掌控在手中,所以中國自主研發基本上都是靠自己。中國雖然在地面上取得了核能的許多突破,但是在空間動力領域沒有太多的積累。

不過還是靠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一步步刻苦研發,邁出了最后一步。

人類對核能的研發一直是十分謹慎的,若研發不當造成核泄漏后果不堪設想。但同樣的,若能掌握核能技術,并用在實際領域中,帶來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

中國科研人員沒有讓大家失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突破的空間閉式布雷頓熱電轉換系統意義重大,一方面打破了美國科技霸權,美國在空間核電推進技術的「神話」終將破滅。

另一方面,將助力中國深度發展深空探測任務,軌道轉移飛行器。總之有了該技術系統的支持,中國在太空探索中便有了足夠的動力支持。

中國航天發展了半個多世紀,從無到有,從有到強。西方對中國航天的態度一直是閉門造車,不讓中國參與許多西方重要的航天項目。比如歐洲的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美國,德國等16個國家建設的國際空間站。

中國在沒有西方技術支持的情況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沒有技術就自己研發,沒有火箭就自己造。

終于在1970年發射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正式發展載人航天工程。楊利偉是中國首個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宇航員,在2003年登上太空,承載中國人的希望向廣袤無垠的宇宙發出呼喊。

直至今日,中國航天已經取得世界矚目的成就,嫦娥、天宮、神舟、天河、祝融等航天項目持續推進。

這樣的成績引起了美國NASA的重點關注,帶著羨慕嫉妒的情緒多次進行引述。這說明中國航天已經得到了美國的認可,哪怕對方不愿意承認,也難以改變事實。

再加上這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傳來的突破好消息,讓中國有望角逐太空動力領域。掌握了布雷頓熱電轉換系統技術之后,在遙遠的未來,建設太空基地,星際飛行以及修建星表能源站有可能變成現實,期待這些能早日實現。

同意的請點贊,歡迎轉發,留言和分享。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