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開始,美國就將華為列入了「實體清單」,對出口華為的美國技術設備進行管制。此后數年里,美國持續升級規則,一共實施了四輪規則措施。
只要使用了美國技術,相關供應商向華為出貨就需要拿到許可證。讓人沒想到的是,有一家美企「頂風作案」,寧愿被罰20億元,也要向華為出貨,外媒:拜登碰到硬釘子了。
在美國規則下,許多供應商都不能和華為正常做生意了,不過高通、英特爾、三星等巨頭拿到美國的許可證之后,是可以繼續向華為出貨的。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產品都能交易,美國依然限制供應商供貨華為的范圍,就像高通不能給華為提供5G芯片一樣。美國的目的很明顯,既要賺華為的錢,又不希望華為科技崛起。
其實并不是所有企業都愿意聽從美國的規則措施,其中就有一家美國巨頭寧愿被罰20億,也要向華為出貨,他就是希捷。
這是一家主營硬盤產品的美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是華為的硬盤供應商之一。若按照美國規則來看,希捷是無法向華為提供硬盤產品的,他本身作為一家美國公司,應該遵守美國規則。
而希捷的態度是,只要不是在美國生產的硬盤產品,就不受規則的約束,于是在美國規則實施的2020年8月份至2021年9月份期間,希捷繼續向華為出貨了740萬塊硬盤,成為華為唯一的硬盤供應商。
既然希捷愿意賣,華為豈有不買的道理,而且美國規則限制的是供應商不賣產品給華為,可沒說華為不能買,總不可能美國還能要求華為禁止購買美國產品和使用美國技術。
所以希捷出貨的硬盤都被華為收下了,可此舉也為希捷自身帶來了麻煩,其收到了美國3億美元(約20億人民幣)的罰單。
在希捷公布的2023財年第三財季財報中顯示,單季營收18.6億美元,同比大幅下滑33.6%。同時希捷也承認了單季的運營費用中有一筆3億美元的罰款支出,這筆罰款需要在5年內繳清,每個季度支付1500萬美元。
而希捷給華為出貨的硬盤價值11億美元,這麼來看的話希捷是不虧的。
繳納這筆罰款后,希捷也和美國有關部門達成和解。向華為出貨硬盤這件事也就算了。事情真的就此結束了嗎?恐怕未必,希捷從始至終的態度都很明確,其認為自己的產品業務不在美國生產,所以不受美國規則覆蓋,自己向華為出貨硬盤也就不需要許可。
正因如此,希捷才敢「頂風作案」。有外媒表示:拜登碰到硬釘子了,做夢也沒想到希捷的態度如此堅決,這無疑是個硬茬。
如果希捷有遵守規則的意愿,就不會落到被罰款的地步。站在市場公平競爭的角度,其實希捷的做法并沒有任何問題,美國以技術優勢隨意修改規則才是應該譴責的一番。憑什麼美國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需要犧牲別人的利益。
不只是希捷,其它國家也是如此,美國拉攏荷蘭,日本達成協議,荷蘭要對DUV光刻機修改出貨規則,日本也要對23項半導體設備進行出口管制。這些國家的設備產品難道都使用了美國技術嗎?
恐怕美國技術的影響力還沒那麼大,而美國通過拉攏盟友,建立群聊的方式擴大限制范圍,把不相干的人卷入其中,根本沒顧及別人的利益。
這就是美國合作的方式,不是考慮怎樣給盟友帶來好處,而是想方設法將別人拉下水。美國鐵了心要阻礙華為獲取美國技術設備,而華為也沒有過于依賴美國技術,這些年一直在通過自研的方式,擺脫美國工具。
比如華為自研了鴻蒙操作系統,自研了崑崙玻璃,又聯合國產廠商攻克了14nm EDA工業軟件。不僅如此,華為又宣布實現自主可控的MetaERP研發,這將有效取代甲骨文的系統平台。
類似的自研案例還有很多,遍布軟硬件體系。換個角度想,還應該「感謝」美國的限制,否則華為也不可能在短短幾年內取得如此大的自研進展。有了自研技術的支持,即便將來美國不再出貨,受影響的只會是美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