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陸人賞飯吃」、「蘋果離開中國會導致許多企業破產」,這些都是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對媒體的公開發聲。但如今許多蘋果供應鏈企業的內心可能都在想「中國,救救我」!到底怎麼回事呢?
智慧型手機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國內人工成本的上漲,為爭取更多的利潤,蘋果這兩年一直想把中國工廠搬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印度、越南等地。尤其是2022年鄭州富士康的「口罩」事件,成了蘋果加速南下的催化劑,當時蘋果宣布:由于產能大幅下降,iPhone14系列出貨量低于預期,要推動生產多元化,重返印度!
隨即富士康等蘋果制造商宣布,為順應印度的激勵計劃會將部分iPhone產能轉移到印度,富士康還宣布將在印度擴招5萬多名員工。幾個月過去了,蘋果印度工廠到底怎麼樣了呢?
蘋果印度擴產受挫
近期,據外媒報道稱,由于組件產量低,進展緩慢等因素,蘋果在印度的生產操作難以擴大規模,并且達標率僅有可憐的50%,比如由Hosur工廠制造的iPhone外殼,平均兩個中間就有一個不達標。這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顯然與蘋果的「環保理念」背道而馳!
除了零部件方面的不合格,有工程師向蘋果透露,印度工廠的員工沒有時間緊迫感,生產操作比中國工廠的速度慢很多。其實這也是意料之中!郭台銘就曾公開表示:印度人太懶,不愿意加班,產能跟不上!
風向開始變了
近期華爾街日報發文稱,蘋果,大眾等許多跨國企業CEO開始重啟中國之行,而蘋果CEO庫克預計在3月份會來中國,這很可能意味著蘋果會加大在中國的產能。同時有報道稱,輝瑞、大眾公司CEO也將來中國。而這也意味著,風向開始變了,中國正迎來大「回流」!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首先,疫情陰霾散去,各行各業開始復蘇。眾所周知,放開的第一時間,許多企業包機奔赴海外搶訂單,假期也能發現國內消費水平出現了報復性增長。2023年對于幾乎所有的企業來說,中國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良禽擇木而棲,這些聰明人自然都懂。
其次,國內制造業很發達,尤其是智慧型手機行業,從零部件生產到智慧型手機的組裝,關系到供應鏈企業數百家,只要有一家出現不合格的現象,就會導致整條生產線效率降低。而想要海外擴產節省成本,必須完善海外產業鏈,但對于一些外國企業而言,想要達到國內的水平,可能需要十多年的時間。
另外,提升利潤的方式并非降低人工成本,而是提高出貨效率,而提升出貨效率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提高交通效率、電力供應效率,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力。更何況我國工廠的工人,大部分是高中、中專以上畢業,執行力、理解能力、組織能力都要比印度強,而且供應鏈本地化能力也非常強,從特斯拉供應鏈95%的本地化就能發現,我國制造業是其他國家難以復制的。
印度工廠受損,蘋果、輝瑞CEO來華,確實證明了一件事,外貿、經濟甚至人才都已經開始快速回流,同時也凸顯了中國在制造領域更具優勢,更是用事打臉了之前所有的「唱衰者」和「runer」,中國強大的韌性是經得起考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