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不斷收緊對中國芯片半導體市場的封鎖,全球半導體這條供應鏈也開始變得「哀聲不斷」。
而美國本土的科技巨頭更是如此,甚至還掀起了一股「裁員潮」,這背后也是因為市場疲軟,營收下滑所導致,只能通過大規模裁員來實現「開源節流」,像谷歌、微軟、高通等巨頭企業無一例外。
其實美國還沒有意識到,封鎖打壓并不能讓中國妥協,反而只會加速我們研發,喚醒更多國產廠商走上「去美化」道路。
就連光刻機巨頭ASML CEO也感慨:如果不把光刻機賣給中國,大概三年以后,中國就會自己掌握了這個技術。
要是中國掌握了這個技術,那麼生產成本一定會比國際上要便宜,那時候ASML很有可能失去世界光刻機市場的優勢。
確實如此,ASML CEO擔心的并不是沒有道理。看看當初我們在光刻機領域,在衛星導航,在汽車發動機……都是很好的例子,從無到有,從落后到追。
再說了,美國仗著自己在芯片半導體領域占著先機,就就以為這是核心技術。
說到底這就是利潤低,沒有必要擴大規模生產去搶占市場。 如今中國經濟起來了,有錢什麼領域的人才請不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當年我們用算盤珠子都能算出原子彈,今天我們有神威太湖之光,這小小芯片又怎麼難得到我們!
以前我們技術發展緩慢是因為我們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導致航空發動機或其它尖端產品中任何一個零件的技術或者工藝不過關就會導致整個項目的研發推進受到影響。
做項目研發不單單要針對項目本身,還要去做配套,那當然慢啦!
實際上也屬于供應鏈這塊的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市場問題,當時太超前的東西是很難有足夠市的國內場的。
現在很多技術我們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有突破就是因為我們已經有最完整的產業鏈了,在這個基礎上已經擺脫了對海外的依賴,這就是舉國體制下的成就。
光刻機也一樣,因為它的工作原理我們已經知道了,并且我們也能夠生產中低端的光刻機,那只要在幾個關鍵元器件的生產制備上有所突破,就能夠實現整體的突破。 關鍵是我們自己現在也有足夠的市場去消化它,這就是雙重加速。
2022年,中國進口芯片達到了4156億美元,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芯片半導體消費市場。
說句狂一點的話:全球各國的芯片巨頭都對中國這位大金主垂涎三尺,他們可不愿意親眼看著中國從昔日的合作伙伴變成競爭對手。
看到今天華為的「負重前行」,那些美國芯片巨頭更是慌了。華為備受美國多重打壓,不僅沒有絲毫的退縮,反而越戰越勇,甚至業績也在逐年轉暖。
去年的華為手機業務,雖然沒有5G芯片,但華為的mate 50系列手機依舊被「一搶而光」,甚至國人消費者還自發性喊出了「支持國貨」。
眼看華為度過至暗時刻,拜登又開始作祟,拉攏日本荷蘭達成新協議,試圖在中低端行列的光刻機設備上也要封鎖中國。
然而,對于這一次的「新規」,美國自家廠商高通也坐不住了,公開「反水」!
高通在「美日荷」達成協議之后,率先表態會加大與中國廠商的合作。
原因很簡單,高通營收下滑嚴重,再這樣下去要吃土了!
究其原因,從去年開始,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進入「寒冬」,一方面由于芯片價格上漲,導致手機價格也微調,消費者不愿意更新迭代。另一方面,疫情之后,消費者意識到存錢的重要性,不再盲目追捧手機更新,能用則用。
這就導致手機根本賣不動,各大手機廠商芯片庫存一大堆,那作為背后的芯片巨頭,高通自然是接二連三被砍單,業績下滑。
最重要的是,拜登還不斷出禁令,拉清單,導致高通無法對中國市場自由出貨。僅僅是失去華為這位大客戶,就讓高通每年損失超過數十億美元。
讓高通意想不到的是,華為被封鎖之后,國產廠商意識到問題所在,開始與聯發科加強合作。
以至于高通看著聯發科一步步崛起,甚至在某一季度上,聯發科芯片銷量直接超過了高通,成為了「芯片一哥」。
而除了高通以外,像英特爾、ADM、英偉達這些美國巨頭也是如此,雖然說損失沒有高通這麼慘重,但也是無法「獨善其身」。就像上面所說的,中國如此大體量的消費市場,誰也不希望失去。這也是為何外媒會感慨:拜登把科技推到了政治層面,這是把自家廠商的飯碗砸爛!
畢竟再高端的產品,如果脫離了市場,將會變得一文不值,更何況中國還有「壓力越大,動力越大」這個能力,他們也擔心中國能夠突破封鎖,實現自主研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