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的封鎖和制裁,愈發堅定國人實現芯片自給自足的決心。
就在近日,央視正式亮相了,位于合肥的中國首條量子芯片生產線,根據介紹這條生產線已經完成流片超過而了1500次,同時更加喜人的是,國產量子計算機「悟空」也即將面世,搭載的正是這條生產線的芯片。
芯片領域喜訊連連,在振奮國人信心的同時,也印證的比爾蓋茨四年前的「預言」: 美國的制裁和封鎖,只會加速中國芯片的崛起。
老美封鎖打壓不斷
為了遏制中國芯片行業的發展,老美可謂是手段用盡。
從2019年5月開始,老美對中國芯片行業的打壓愈演愈烈,手握5G技術的華為更是深受其害。截止2022年,老美已經對華為發起多輪非法制裁,造成麒麟芯片無法繼續生產,智慧型手機5G功能使用受限。年初彭博社還報道稱:老美將在今年5月發起新一輪制裁,徹底切斷華為與美國供貨商的聯系。
此外,老美還伙同其他國家,展開「對華包圍網」。《環球時報》消息,美、日、荷三國已達成一份限制對華出口芯片制造設備的秘密協定,這一輪制裁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全面封鎖」。顯然,老美想讓法國阿爾斯通、日本東芝的悲劇在華為身上重演。
事實上,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霸凌,在電池行業也有所體現。
由于國內電池行業起步較晚,2012年前,日、韓電池企業幾乎霸占了將近70%的中國市場,而我國本土企業只能在預習不足30%的縫隙中艱難求生。彼時,諸如日本松下、韓國LG這樣的海外品牌,憑借技術壁壘,讓國產電池產品長期處于被動地位。 從原料到市場,國產電池處處受制于人。
國產芯片奮起直追
在承受老美多輪的打擊之下,芯片自主化道路雖然難,但華為從來沒有屈服。正如任正非在2021年軍團大會上強硬表態: 勝利之路來源于沒有退路!
為了加速「去美化」,并解決核心技術「卡脖」問題,華為年復一年地投入千億資金。根據華為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華為的研發經費高達1427億,已經占到華為年收入的22.4%。而2022年,華為又投入了將近1386.05億,僅前3個季度「燒」光近1105億。
不計成本的投入下,華為也得到了喜人的回饋。2022年,華為相繼公布了兩項芯片堆疊技術專利,以及一項超導量子芯片相關的技術專利,據專利公告顯示,該技術能降低「量子比特之間相互串擾」,對推動整個芯片行業的發展意義重大。負重前行的華為,再次為國內企業樹立了榜樣。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中國芯片行業整體上都在加快自給自足的腳步。據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對美芯片進口量已經減少近840億顆,同比下降14.4%。反觀國外,由于「芯片法案」和本國市場環境的影響,包括高通在內的多家美芯巨頭紛紛業績暴雷,累計損失上千億元。如此看來,比爾蓋茨四年前的「預言」,似乎已經成為現實。
令人欣喜的是,當華為在芯片領域奮起直追的同時,其他行業也在逐步實現後來居上。
在電池行業,國內企業持續發力, 成功實現從落后到「全球第一」的重大飛躍。除了占據行業鰲頭的寧德時代,田園時代等新興國產品牌,也在近年來異軍突起,在國際便攜儲能賽道上完成「彎道超車」。
田園時代戶外電池,搭載了寧德時代的技術底蘊和設計理念,具備行業領先的性能優勢。無論是獨樹一幟的3000瓦額定功率、2350超大容量,還是1.5小時快充時間,無一不切中廣大露營愛好者和商業辦公人士的應急用電需求,在呼吸機,制氧機、停電備用、野外旅行等領域持續發力。
2019年,田園時代落地京、東,在同類型產品中表現突出,創下千萬營收的同時,也得到了無數用戶的認可。在海外市場,田園時代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下半年,歐洲訂單量占其總單量96%。
無論是芯片行業還是還是電池行業,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道理: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將核心技術命脈牢牢掌握在手中,才能在競爭中贏得主動。
中國制造來日可期
3月2日,比爾蓋茨在一次采訪中表示:「美國對中國芯片的制裁收效甚微,因為中國在這一領域很快就會趕上美國。」
隨著中國在高端制造領域成就不斷,向量子芯片生產技術這樣,曾經被外國人認為是中國絕不可能攻克的技術,也在一點一點的成為現實。
相信在未來,我們還能看到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企業,在高精尖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引領中國制造創造更多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