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對中國芯片和超級計算機行業實施了新一輪限制之后,多家半導體的公司幾乎在一夜之間市值就蒸發了約2400億美元。受影響的公司范圍略廣, 包括EDA工具開發商、芯片設計公司,甚至是晶圓設備生產商和芯片制造商本身。但盡管如此美內部似乎并未有收手的打算,在荷蘭、日半導體傳來了所謂未公開的合作消息之后,這態度再次被明確。而在這個時候,先坐不住的倒不是我們而是美半導內部。
就在近日,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公然指出:沒有來自中國客戶的資金,美國半導體行業肯定也會生存下去,但是有了這些客戶,我們會發展得更快。甚至,SIA還認為美行動中的這些限制可能損害整個美國半導體行業。
這樣的「警告」并非夸大其詞,美半導體之所以能夠在很多技術上領先,是因為他們對于研發這方面很舍得花錢。從美半導體內企業發展的歷史來看,他們大部分都會將其收入的五分之一用于投資研發上,這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比例了。如此情況下,如果他們的營收遭遇到了下滑,那麼投資上去的錢就會變少,進一步降低整個半導體行業提升的速度。
雖說這番「警告」基于我們來說頗有些不好聽,話里話外都在把我們當成了一個發展的跳板。但說的也很有道理,不光是美半導體公司,就是全球內的半導體公司都依賴于一個良性循環的創新,有足夠的訂單量創造了更多的營收才能將錢用于研發,有研發才會保持技術競爭的優勢,不然就只能不溫不火保持原地踏步。 用商場上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吃不飽也餓不死。」一旦美半導體內的企業陷入了這個僵局,想要美半導體保持技術領先的優勢相當難。
當然,這籠罩在不少美企頭上的陰影,卻或將開始讓中企有了「反擊」的機會。
首先不是潑冷水,我們確實在半導體先進的技術上和其他地區有一定的差距,這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現實。但同樣美半導體也要承認一個現實,中國的客戶是全球半導體內重要的參與者,這也包括和美企之間的合作。我們的進口芯片需求雖說有下降,但需求量相比其他市場以來仍舊強大。 他們在限制我們的同時也要擔憂被同樣反擊的局面。這就好比台積電如此依賴美市場訂單,掌握話語權的同時也要擔憂被美企拋棄的可能。而這就是我們「反擊」的機會,說不好聽點,要想發展大家都發展,要不想大家誰也別想好過。
其次,我國半導體的發展一直在強調自給率提升的問題,并且有了明顯的效果。這意味著我們在追趕的過程中發展較快,但我們在發展的同時他們也在發展,想要超越除非彎道超車。 不過這顯然不現實,梁孟松都曾說過腳踏實地才是實際事情,半導體內是不存在彎道超車的。不能彎道超車怎麼辦?那就是他們的發展處于一個滯步階段,恰好限制之下,不少美企可能會進入到一個惡性循環,相當于平白給了我們很大一個時間差,這也或將是我們「反擊」的開始。
總之,美限制從大方向來說是一件有利有弊的事情,但長遠來看這會讓我們更有動力。例如ASML所說,限制之下我們更加容易研發出和他們想匹敵的光刻機。